个性说说网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精选文案117句)

一、白居易的诗歌

1、白居易为什么写忆江南的诗,因为他在江南呆过。白居易生在河南,然后在都城当官,44岁的时候,被贬到江西。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余生很长,在这个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时代里,愿我们都能理性思考,温柔待人。

5、每周日讲述“顺应天性的教育”。

6、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白居易和刘禹锡、柳宗元是同时代人。刘禹锡跟柳宗元是好朋友,跟白居易也是好朋友。

8、创作背景: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9、面对如此场景,怎能不叫人酒性大发,与好友共饮几杯,共话几时。

10、(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11、借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白居易将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一加以展现,打破了诗歌创作固有的美学观,将人们对诗歌的表意和叙述能力的认定,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1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13、—回复『早安』,迎来一天好心情—

14、一查才知道,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白居易在李白去世10年以后,公元772年出生。不可能见到啊。杜甫比李白小11岁,可他也在公元770年去世了,也没机会见到白居易。

15、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

16、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7、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18、野火烧不尽爱与希望,随着春风吹来新的生机,每一棵平凡而又坚韧的小草,终将向上生长连接成茂盛的草原。

19、原文: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译文: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这是2008浙江卷里的一段话。在解释中明确标注: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20、老人家衣裳单薄,却希望天更冷一些,好让炭更好卖出去。极度的矛盾突出了他的悲剧内核。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1、张继比白居易早,跟杜甫是同时代人。张继当过武将,流传的诗不多,有名的只有他写苏州的这首《枫桥夜泊》。

2、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4、为政:忠义直正,仁慈爱民,为普天下沦落之人掬一捧青衫泪;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7、他出身宦门,在家人的培养下发愤学习,寄情诗文。他少年盛名,以青草般的清新与蓬勃朝气享誉京城;

8、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9、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10、“新酿的美酒还没有滤清,所以有微绿色的酒渣漂浮其上;小巧又朴素的泥炉里,嫣红的炉火烧得正旺”。

11、面对离别时的不能自已,内心的悲楚无以复加,所以表面上看似叫离人赶快离去,殊不知那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不能自抑的情感。

12、十五六岁时,白居易为了考取进士而“苦节读书”。

13、这首《山泉煎茶有怀》便是白居易茶诗的经典之作,其写作手法、风格都与《问刘十九》相类似,短短二十字之间,从取水、煮茶写至饮茶、寄怀,仿佛一幅山间煎茶图。将诗人闲适惬意的状态、煮茶为乐的心情、怀念友人的情感寄寓其中,意境绝美而蕴藉隽永。

14、译文: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思念呀,怨恨呀,哪里才是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而我倚楼独自忧愁。

15、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被称为“白傅”,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6、(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17、一诗煮酒,一诗煎茶,描绘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却写尽了同一种情怀!

18、忆江南,唐代:白居易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就会长出来。

20、回复“天性”,听泡爸讲“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三、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歌是

1、有如此诱人的美酒,火炉,更有友人如此深厚的情谊,但凡读到此诗的人,估计都会为之心驰神往。而友人刘十九又怎能不心动呢?

2、美好的诗:《忆江南三首》

3、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4、到了晚年,由于他在政治上受了打击,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曾经很感慨地说:“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意思说老天爷不让他施展才华,在可以有为的时代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却惩罚他写诗和自然争功斗巧。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狂风能折断一棵大树,却无法摧毁一株小草,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血液中的坚强。

7、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8、茶同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据说周代就有饮茶历史,但直到魏晋时期才有大量日常饮茶的习俗。到唐代,茶圣陆羽编纂《茶经》,方才形成茶文化。而唐代诗人写茶入诗的也逐渐增多,其中以白居易的茶诗对茶的描写多,使得茶在唐诗中成为与酒并驾齐驱的文化意象。

9、绿蚁新醅酒。说的是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浮着一层绿泡。再下面的三句,我看不用讲了,你完全明白的。

10、下面这首诗,是白居易年轻时写的,年轻,才16岁。

11、野⽕烧不尽,春风吹⼜⽣。

12、他,就是苏东坡的偶像,被日本人奉为文殊菩萨,人称“长恨歌主”,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

13、白居易曾先后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14、韩国人、日本人也读唐诗,他们读谁的诗多?白居易的,为什么呢?还是那俩字,简单,他们读得懂。

15、古诗《草》作者:白居易(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赏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6、然而,随着元和五年白居易卸任左拾遗之职,元稹被贬江陵,新乐府运动很快趋于消歇了。

17、经历过寒冬,才懂得春日的可贵;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迎来人生真正的快乐。

18、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9、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20、千古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四、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白居易代表作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一句“能饮一杯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至于友人是否应答,便留给读者自行联想了。从这首小诗也可看出白居易对生活中的美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真挚。世间贵者,莫过于酒与友,以酒为媒,遥约好友,何等洒脱惬意。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问刘唐代:白居易

6、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芳草长到了古道上,翠绿翠绿地一直连到那座荒城。

8、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9、苏杭都在江南,是白居易在《忆江南》回忆的地方。晚年,他还是回了都城,直到70岁退休,74岁去世。

10、所以“一看一断肠”正是情之所至,而既知回头有断肠之痛,故告诫自己莫要回头,但一想到不知何时再见,又怎能忍住不回头。

11、回复“历史26”,收听泡爸讲中国历史语音版全集;

12、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1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15、月落乌啼霜满天。月儿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

1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17、李白诗歌豪放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白居易诗歌简显易懂,唐朝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亡悼词和张旭

18、泡爸:原为商业人士,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19、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结识了“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谊同金石,爱等弟兄”的莫逆之交——元稹。此后二人共同开创了一个诗风平易流畅的诗歌流派,将以二人姓氏命名的“元白诗派”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史册之上。

20、林清玄说:“乐来欢喜,苦来甘愿。”

五、白居易的诗歌有什么之称

1、第开掘和扩展了诗歌的领域。正如明代的江盈科在《雪涛小说》(又名《雪涛小书》)中所说的,白居易“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取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2、回复“兴趣班”,听泡爸讲“顺应天性的教育——不同天性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兴趣班”。

3、多说两句苏州,苏州这个地方,好像跟唐诗特有缘分。咱们讲过的诗人,有三个当过苏州市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难道皇帝也觉得,苏州那地特适合诗人去?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5、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6、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7、人生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作如是观。

8、诗词丨有一种情,见与不见,都在心中

9、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10、而就在此时,天空真的下起雪来,与友人一起围着炉火赏雪,欢饮,畅谈,无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1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12、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13、有童趣的诗:《池上》

14、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词三首》等佳作,为后世留下了为精彩的文学瑰宝。

15、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6、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17、这些场景虽然未出现在诗歌中,但这些温馨的场面,却让人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我想,这便是诗人层层渲染而又凝练含蓄的写作手法所达到的艺术魅力吧。

18、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1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0、《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白居易的诗歌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他是矛盾综合体,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纵情山水……

4、不学习真不行哎,我上学的时候,李白杜甫白居易经常搁一起说,叫“李杜白”。给你讲唐诗之前,我一直以为白居易和李白是同时代人。讲到李白的时候,我还奇怪呢,李白见过不少诗人,像孟浩然、杜甫、贺知章、王昌龄。他怎么不去见见白居易呢?

5、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6、他,忧国忧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7、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8、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说道“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因此他的讽喻诗是表现兼济之志的

9、简单的一场邀酒,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竟能如此有魔力。而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白居易却并不急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而是选择十分含蓄地,一层一层地去渲染,一直到后才发出邀请。

10、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1、唐朝这个盛产明星的时代,对于文人来说,既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有些人可以孤篇压全唐,有些人却一辈子不瘟不火。

12、白居易的诗歌名句很多,随便说几句,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

13、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也宛如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

14、后台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5、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16、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注释)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苍苍:灰白色。切切:虫叫声。绝:绝迹。独:单独、一个人。野田:田野。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作者)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晚唐时期有成就的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17、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上一篇上一篇:病句专题训练带答案(精选文案11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