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扬娜拉赏析
1、现在,徐志摩在一位日本女郎身上看到了古典的高雅与现代的娇羞的并存,所以他难以忘怀了。女郎在告别时所道的一声珍重,是那样地充满柔情,并不如有些公关招待小姐那样只当成职业规则的文明礼貌语言,如果不使用,是要扣奖金的。
2、徐志摩的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写于1924年5月随泰戈尔访问日本期间,收在初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作者删除了前十七首,只剩下“赠日本女郎”一首,可见他的珍爱。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这首诗再现了一位温柔娇羞、礼貌多情的日本女郎形象。
3、黄金似的散布在扶桑的海上;
4、所以,给诗人带来温柔之感的并不是凉风中的水莲花,而是水莲花一样娇羞的日本女郎。
5、《沙扬娜拉》这一首诗提现了人类追求美的普遍感情,是一首可以与《再别康桥》媲美的现代小诗,诗人徐志摩通过清新的笔触以及意象的运用,把这首诗写的清新明丽,沁人心脾。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从语言的艺术符号方面来解读作品,而不能从语言的一般性符号去解读。并且通过对作者选取的原型意象的探究,可以发现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真正的感情。
6、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朗诵协会副会长、绍兴朗诵协会主席、绍兴朗诵群创始人。
7、全诗押ou韵,贵在自然而然,无一丝勉强,毫无斧凿或雕琢痕迹。连着三个“珍重”,一声紧似一声地拨动心弦,为唯美静谧的画面平添了一丝促迫和焦虑之感。后一句表“再见”的日语拟音“沙扬娜拉”轻轻道出,在与三个“珍重”互文互释之余,进一步强化了首两句对日本女子温婉羞赧一面的描画。
8、我们是阅读就是力量(yuedunanjing),欢迎订阅,欢迎把打动您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
9、因此,当我们读着这首温暖而柔韧的小诗,如果还要一味地去追寻诗人到底是写给哪一位日本女郎,他们之间的交往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那就势必会破坏日本女郎温柔动人的美感呈现,也同时会破坏诗人沉醉缠绵的审美状态,从而使我们从诗的审美境界退回到非诗的现实境界。因为此时诗人正在向我们轻声地、不急不缓地传达出因告别才引发出来的两性间的那种有距离但又有点恋恋不舍,多少还显陌生而又有了心灵的颤动的微妙关系,一切已经有了点儿萌芽,而一切又还柔嫩得经不起强光照射和劲风吹拂,彼此的“悠然心会”,其“妙处难与君说”,此种情形,不说则难抑心动,说透则火候未至。
10、《沙扬娜拉》写于1924年7月,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此一首,题作《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11、(内容来自蓝棣之《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12、提起徐志摩的诗作,除了负盛名的《再别康桥》,也不得不提他另一首篇幅虽短而足以匹敌的小诗——《沙扬娜拉》。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与日本女郎的情感交流处在爱与非爱、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徐志摩就竭力发挥朦胧、含蓄这些美学“秘方”的现代效用,使这首小诗大限度地吊足了深具传统审美经验的读者品诗、嚼诗的口味。
13、“乌塔”:莫讪笑游客的疯狂,
14、乌塔:歌唱的音译。沙鸡:酒的音译。
15、我不忘那美丽的墓碑与碑铭,
16、我不辨——辩亦无须——着异样的歌词,
17、岁月的风会慢慢将答案吹起……
18、将有机会参与我们定期举办的线下见面会~
19、像不逞的波澜在岩窟见吽嘶,
20、灯影里欢声腾越,“阿罗呀喈”!
二、诗歌沙扬娜拉鉴赏
1、在这言与不言之间,彼此都恰到好处地调控着极有可能的情感冲动,只将无限的柔情和依恋倾注于瞬间的告别,把简单而常见的外在仪式定格为美不胜收的永恒风景。
2、她们流眄中有无限的殷勤;
3、是画眉,是知更?像是滴滴的香液,
4、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堪称一往情深、一步三回首的精神故乡:
5、翡翠似的浮沤在扶桑的海上——
6、我见有一星星古式的渔舟,
7、墓中人生前亦有与山峰与松馨似的清明——
8、飞沫里趁急失似的扁舟—
9、一束短诗,是徐志摩人生诗册里洒落的一串珍珠。
10、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1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出自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融:指冻土融化。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子忙于衔泥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仇兆鳌评曰:“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人化工矣。”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描写春景、春意可作借鉴。
12、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13、播音员,宁夏朗诵艺术学会理事,曾获全国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成人组优秀奖。
14、比如熏风与花香似的自由,
15、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16、●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两首)
17、是徐志摩参观日本民俗与名胜古迹后有感而写。但日本跟中国是宿敌,所以那个男生不让你说沙扬娜拉是觉得这样说显的太亲日,忘记了长辈们所遭受的苦难与仇恨。另外,他也不是让你仇视日本的一切,否定日本的一切。日本有好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用,可以学习。很多先进于我们的方面我们必须予以承认。但是我们也要谨防日本这个带有极大侵略性的民族再次深深的伤害我们。以前的血债,有条件以后也是要讨还的~。
18、《沪杭车中》又名《沪杭道中》,是徐志摩写于1923年10月30日的一首小诗。此诗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1号题名《沪杭道中》。1925年9月中华书局初版《志摩的诗》,改题《沪航车中》。
19、徐志摩《沙扬娜拉》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20、(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B(“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错,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淡淡的离愁。)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三、沙扬娜拉的诗歌情感及特点
1、首两句无疑是本诗的诗眼——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在水面上无所依凭、不胜风力的水莲花比况日本女子欲说还休的娇羞和离愁可谓以神带形,形神兼具,极具画面感和传神度,动人心魄。
2、愿我们用心去读好《阔的海》吧,别辜负了诗人的眼泪与欢喜。
3、这首短诗音调柔美,节奏悠扬,精炼隽永,为读者广泛传诵。这首诗为读着广泛喜爱,还因为它使一些人无意识的期待得到满足,触及到文化的深层积淀,触及到潜在、幽深东西,而激起了潜在的隐而不露的伤感和审美趣味。
4、如今,在归途上嘤嗡着小嗓,
5、或许,轻轻转动这一束短诗,你就会在不同的经纬坐标上与诗人相会。
6、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7、这首诗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的拟人拟物与比喻,都既弥足新颖,又很恰切自然。像第二节将“金柳”拟人为“新娘”,第三节将“我”拟物为“水草”,大化地将我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爱和留恋烘托了出来。而第六节以能发声的“笙箫”表现无声的“悄悄”,更是出奇制胜,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份小心翼翼和对别离的不忍逼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8、相关阅读:《沙扬娜拉》《雨巷》《致橡树》……那些经典的新诗背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9、泰戈尔一行的到来,喜出望外的是徐志摩,讲学社请他做全程接待,并照料泰翁。泰戈尔在华日程安排充实有序,徐志摩是旅伴也是翻译。泰翁初抵上海,参加各种活动之余,热情的徐志摩就陪同泰戈尔去了杭州,游了西湖和灵隐寺。
10、波心里看闲适的鱼群——
11、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一直相随在他身边。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尔一行前往东京讲学。在访日期间,徐志摩写了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将《沙扬娜拉十八首》的前十七首删去,仅保存了后一首,即这首副标题为“赠日本女郎”的诗。
12、为帮助大家提高人文素养,开拓眼界,博雅君开设(慈航普读诗意人生)专栏,邀请于慈江老师每周鉴赏和点评一首诗歌——在倾情朗读名篇佳作的同时,解析写作特征、情愫表达。
13、如果你有自己喜爱的诗词,希望被解读,
14、整首诗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信息是再简单不过了:无非就是“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再见”(沙扬娜拉)。然而,我认为诗人正是在这爱与非爱之间发现了两性情感于瞬间显现出来的审美弹性和艺术张力,从而找到了诗歌情感表达的佳切入口,并借此将有限的现实情爱空间拓展为无限的诗意表达空间,使简单的“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再见”蕴含着体味不尽的温情与娇柔。
15、几天后的11月6日,辞别印度寂乡的泰戈尔,诗人已是中国海航路上一艘客轮的归客。他忍不住再回首,回首处,洒落下的就是注定留芳百年的《再别康桥》……这是后话。
16、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17、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18、我爱恋万外的明星——
19、资深朗诵爱好者及后期制作者。
20、《沙扬娜拉》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作者抓住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后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四、沙扬娜拉情感鉴赏
1、历时五年,这套“语文教师教学参考的圣经”全新修订!
2、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读睡诗社自成立起,发起了一项重要活动:每年为诗友免费出版合著诗集,这项活动得到诗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版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3、我饱啜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
4、一声声的木屐,清脆,新鲜,殷勤,
5、构成这首诗音乐美或易诵性的因素大致在于,七节诗每节四行,错行排列,每行两或三顿,除第五节外,四句押韵,自然而然地便抑扬顿挫起来。此外,首末两节体式相若,文句相若,同中有异,异中存同,起到了一启一收、旋律反复的作用。而无论是“轻轻地”,还是“悄悄地”,回环往复,烘托的恰是与《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相类的那一份以婉转和轻缓为底色的离愁。
6、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7、沙扬娜拉!(神户山中墓园)
8、叶嘉莹等中国现当代人文学者
9、作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作为体现诗人所谓“康桥情结”的诸篇文字中有名的一篇,《再别康桥》一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末“中国海上”的提示表明这首诗并非作于剑桥、作于现场,但肯定是酝酿于剑桥、思摸于别离之后的一路之上,所谓心心念念、念兹在兹。
10、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访问结束归国,日本女友人前来送行,身着日本和服,盘着秀美的头发,举止温柔,步履轻盈,向诗人挥手告别,表情中带着几分羞涩和不舍,相处的那段日子如蜜般甜美,如今就要分别,一种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诗人以神传情的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久久回味。
11、如果说《沙扬娜拉》这首小诗只是徐志摩传神感受和细腻笔法的一种小试牛刀,那么,接下来的《再别康桥》一诗则将这一点发挥到了。
12、想象一下,在每次会面之后,在每次拜访、慰问、祝贺、争吵、甚至决斗之后,在每一次交流之后,总能够看到对方弯下腰对你说一句“沙扬娜拉”——字面意思是“就这样吧”——这种稍带遗憾又趋于的感觉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
13、赠送《读睡诗选之春暖花/草长莺飞》电子版诗集
14、喝一杯“沙鸡”,朋友,共醉风光,
15、因此,我们虽然缺乏对日本女郎身姿情态的具体把握,但我们触摸着诗歌婉曲的语言就像触摸着这个日本女郎曲线的身体,也触摸到她流淌的心河一样,我们于温暖的柔情中感到一点清纯的凉意,又在丝丝凉意中感到丝丝温暖,当然,我们也更真切地感到了诗人被激活的心和难以平息的心潮。
16、《私语》,写于1922年夏,属于徐志摩剑桥期间创作的诗歌。
17、废一关湍险,驶一段清涟,
18、“乌塔乌塔”!我满怀滟滟的遐思——
19、增添我梦里的音乐——便如今——
20、B试题分析: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不准确,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淡淡的离愁。)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五、沙扬娜拉鉴赏
1、我们致力于以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热忱全面的推广态度为幼儿段、小学全学段的孩子们提供全面的阅读指导与推荐,专业的阅读能力测评与培训。
2、我是一只幽谷里的夜蝶:
3、(此诗作于1923年10月30日。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1号,原名《沪杭道中》)
4、有况是满街艳丽的灯影,
5、在草丛间成形,在黑暗里飞行,
6、“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7、我欣幸我参与着满城的花雨,
8、配音演员、导演;上海领声文化传媒演员、导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特聘表演系客座讲师;国家中级心理分析师;上海迪士尼乐园中文导览女声;上海市图书馆特培训中心特邀培训师;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戏剧教育中级培训师;英国华威大学绘本戏剧工作坊认证学员;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故事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故事大王称号。
9、这该是徐志摩的怀疑,也是他心灵的叩问。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海外求学,归国为文,到底寻找到了什么?迷惘的心漂泊在异乡,蓦地,听见道旁的孩子脆声地在叫“妈妈”,声音里满是幸福,孩子“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但“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诗人仿佛一下子参悟了:圣洁的上帝只在孩子童真的眼里,“爱心和慈善”就是人间天堂。因为这,人生还有希望。
10、以上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11、(慈航普读——沙扬娜拉)
12、徐志摩的爱情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诗作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既有新月诗人所共有的绅士风情,又有许多文人所不及的灵活多变、挥洒自如的才子气度,所以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既不是郭沫若的热烈疯狂,也不是闻一多的庄严沉重。
13、(慈航普读——再别康桥)
14、然而,诗人没有让自己的心潮恣意翻腾,他没有忘记这仅仅是一次告别,所以他必须尊重日本女郎的告别方式,他更要用心来倾听她告别的叮咛:“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15、碧波里那掩映着她桃蕊似的娇怯——
16、在黄昏的波光里息羽优游,
17、蝴蝶似的光艳,蝴蝶似的轻盈——
18、请在后台回复你的想法、建议、期望,
19、徐志摩恐怕是中国现代文人中会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享受能够落到自己身上的幸福的人,尤其是在和女人的交往上,也充分地实践了他所追求的爱、自由、美,“潇洒”一词恐怕是其人其诗突出的彰显了。
20、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
六、沙扬娜拉赏析
1、与张幼仪是在旧式的婚姻体验中明确走向无爱,与林徽因是在明知不能爱而又明白爱过之后只将真爱化作二人存于心底的默契,与陆小曼是在热烈而又大胆地爱过之后将其变成了婚姻的现实,而与诗中这位女郎的情感交流则既没有给我们以爱的确证,也同样没有给我们以非爱的确证,甚至至今是一桩无名的悬案。
2、赏读诗歌不仅是读懂诗意,更主要的是读出诗美、品出诗味。而诗美、诗味往往就蕴藏在诗人独具匠心的“敏感”地带。所以,发掘敏感的诗心就能抵达抵达浓郁的诗情。
3、我想,倘若隐去了诗题,前四句所呈现的温柔缠绵而又轻灵飘逸的告别情景在传达两性交流的体验中应该具有很大的普适性,而结尾的这句“沙扬娜拉”虽与中国常用的告别语“再见”同义,但这不仅是徐诗一以贯之的出于对音调、音节、韵律等的用心,更在于它在极有可能的普泛性告别仪式中平添了余味无穷的异国风情,将我们于常态的告别经验中带到了极具新奇感的特殊审美视界,让我们不仅在记忆中定格了充满柔情的告别,更能掂量出其中蕴含的希望、寄托和期待!正如古人所谓的既有“藕断丝连”又有“异军突起”之感。
4、这首送别诗仅有短短的五行,却把一份别离的轻愁和依依不舍的缠绵写得净透。尤其是,它干手净脚地排除掉一切枝节,紧紧抓住日本女人温婉娇羞的动人特点大书特书,让人印象深刻。
5、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
6、“甜蜜的忧愁”正好形容出那一种淡淡的怅惘和酸楚的离情,温柔的悲哀,缠绵的情意。一低头”与“不胜凉风”,还写出了人物的动态与气质。诗人很成功地捕捉了这些微妙特征,并以富于魅力的语言表现出来。
7、名作欣赏40年精华读本——
8、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将榆荫下的清泉一潭比作“天上虹”,在虚拟中与梦相接,通过想象中的“寻梦”与撑船畅游,整首《再别康桥》的气氛被推向高潮——
9、……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0、回到《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吧。
11、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12、1924年5月,泰戈尔和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everlastingyea!”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13、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14、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5、《他眼里有你》一诗,写于1928年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1928年6月,徐志摩为躲避家庭的残缺现状,为躲避无法正视的婚姻,决定再次出国。这次出游,是徐志摩此生后一次出国。也许心里隐隐觉得时日不多,他要将之前走过的地方,重新再温故一遍。照例是乘船,照例经由日本,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去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照例穿越大西洋到达欧洲,照例去了剑桥,照例拜访昔日的朋友,甚至绕道去印度,在秋天的时候见到了思念已久的泰戈尔,后经新加坡回国,而此诗即是诗人途经新加坡时所成。
16、①两首诗都善于运用意象来抒发情感。《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河畔的一组意象,《沙扬娜拉》则选取了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②两首诗都运用了多种手法。《再别康桥》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沙扬娜拉》则以比喻和反复的手法为主。③两首诗都属于现代新诗。《再别康桥》更讲究节奏和押韵,属新诗中的新格律体,《沙扬娜拉》则是新诗中的短篇小诗。
17、1928年11月2日(新加坡)
18、我献致我翅上美丽的金粉,
19、这是怎样的一种畅怀与放浪呀,又是怎样的一种浮想联翩与异想天开呀!然而,物极必反,这样一种想象中“放歌”的忘形尚未实现便戛然而止,一切收拢为悄无声息和静默,“我”悄然而别——虽不伤悲,但自有一番黯然在心头。
20、楼上也太敏感了。不过是学生们闹着玩觉得新鲜,说一句日语的话,怎么就扯到民族精神上了?说一句日本话就没民族精神了吗?那那么多看日本节目,学日语,买日本货的人,又如何呢。不要跟韩国人学,韩国人是狭隘自私的民族沙文主义,甚至更甚于日本,如果有机会和实力,韩国人也会发动侵华战争,至少现在韩国就在对中国的文化发动无耻侵略。至于那个男生啥意思,根本没法猜测,只有你把当时的情况描述详细才可以,另外,对于故弄玄虚的人,往往是无法猜的。
1、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2、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3、是啊,有评论曰:“在人生这辆无法倒退的车里,大多数人看到了窗外的美景、现世的快乐;少数人,或者说,只那么一两个人承担了无可挽回这种快乐和美丽的哀伤与无奈,比如此篇的作者,便是如此。”
4、但是如果我们将诗歌做这样的改动:
5、暑假作业本里是再见的意思。“沙扬娜拉”,一句日语,它不只是再见的意思。日本人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我这么说不代表我是日本人、可以厚颜无地接受世人的憎恶。不过“沙扬娜拉”一句的字面意思倒是让我喜爱小日本的某一些特质。
6、“乌塔,乌塔”!山灵不嫌粗鲁的歌喉——
7、与慈江老师亲密接触,面对面体悟和畅谈诗歌魅力!
8、丛书浓缩《名作欣赏》杂志四十年精华
9、这依然可以表达道别之意,但首先是画面的风格发生了变化。这时的画面是写实风格,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女性形象;而原诗则是水墨意境,是“人面莲花相映叠”的感觉,画面构图的层次也更为丰富而有交错感,更能衬托离别时的迷离情绪。其次是道别之情的变化。这时诗人仿佛是一个旁观者,在冷静地观察、叙述女郎的不舍;而原诗表达的则是诗人对美丽女子的依依惜别之情。
10、这首《再别康桥》为人称道的是它的音乐美。它的易诵性正是这一音乐美的或一表现。能作为这一易诵性一个见证的或许是,作为自己也写诗的诗评人,笔者平生读诗无数,读新诗也堪称无数,但真正能一直倒背如流地背诵的唯此一首而已。
11、●徐志摩|《我来到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半夜深巷琵琶》
12、“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行诗会引起读者很多联想,或者说写下这一行诗时,作者的心海里浮现出很多想象:莲花的高洁,出污泥而不染;《长恨歌》的名句:“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娇羞也可以见出这位女郎并非情场老手,冷漠无情。水莲花的意象,明喻女郎的柔弱,暗喻其洁白。可是,在传统意识里,水莲花是亭亭玉立,是高雅而并不娇羞的。
13、《私语》写秋。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彼时,那个他视为灵魂伴侣的少女已经不辞而别,过了一春,已然是秋。孤独的诗人,满怀忧郁漫步在秋风秋雨的康桥,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要到哪儿去找,今天的惆怅谁又能将它轻轻拂去?……
14、徐志摩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15、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16、是啊,徐志摩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人怀疑的颓废”。这句自述,似乎可以作为《他眼里有你》这首诗的注脚。
17、“诗间寄情山水,歌中浸染柔情”,本期与慈江老师一起,共赏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和《再别康桥》两首诗。
18、“温柔”是女性身上常见的性格特征,在日本女性中更是共性状态。对这种“温柔”做进一步的形象表达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如“三月的阳光”、“母亲的怀抱”、“小儿安睡的摇篮”等等。诗人徐志摩则将这份温柔定格在一朵水莲花上,而且是一朵凉风吹拂下的水莲花。凉风中的水莲花给诗人带来了“温柔”的感觉,这是诗人之心的第二层敏感。
19、1921年春,徐志摩在英国作家狄更生的引荐下进入剑桥大学,由于深受欧洲的浪漫主义和唯美诗派的影响,在翻译文学作品之余,他开始了诗歌创作。
20、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1、《阔的海》的写作时间,一直没能确定。但这首诗是被收入徐志摩生前自选诗集《猛虎集》的。这是徐志摩的第三部诗集,也是其生前的后一部诗集,收入的是他1927年至1930年的作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3、趁航在轻涛间,悠悠的,
4、●(经典回声•徐志摩)序|《斯人志摩》
5、这是一座墓园;谁家的墓园
6、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写作时期虽然是秋末冬初的11月份,它的整个背景却是草肥绿深的盛夏——所谓“榆荫下的一潭”,所谓“夏虫也为我沉默”。想来这应该是“康桥”可人也富于诗意的一季。诗人徐志摩也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与离愁别绪放置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抒发与咀嚼。
7、占尽这山中的清风,松馨与留云?
8、那是杜鹃!她绣一条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