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相作者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2、(唐诗三百首33)卢照邻《元日述怀》
3、《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6、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7、历届央视主持人大赛资源
8、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11、(唐诗三百首58)王昌龄《出塞》
12、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13、(唐诗三百首96)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4、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15、(唐诗三百首125)杜甫《丽人行》
16、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17、(唐诗三百首27)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18、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1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春色虽好,鸟音虽美,但诗人却无心赏玩,因为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加倍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寂寥之情。(景象描写分析)
20、(唐诗三百首66)王维《杂诗(其二)》
二、蜀相作者简介
1、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蜀相》作者杜甫并没认为自己是英雄。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英雄”指历代英雄豪杰,他们或运筹帷幄,或驰骋疆场,对诸葛亮惺惺相惜,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赍志而殁深表同情,会泪满襟。
3、(唐诗三百首118)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蒋琬祖籍祁东县砖塘乡,三国到唐朝,为永昌县治,距今县城42公里。此地曾发掘大批汉砖而得名,还出土有一石碑,刻有“蒋侯故里”四字,无疑指蒋琬。今日尚可寻觅到古老护城河遗迹,亦可见城墙遗址。昔日的烽火硝烟今虽不在,四顾青山,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7、(唐诗三百首*)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9、(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10、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11、(唐诗三百首54)金昌绪《春怨》
12、(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13、(唐诗三百首78)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4、(唐诗三百首119)李白《庐山谣》
15、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16、(唐诗三百首102)李白《月下独酌》
17、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18、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19、(唐诗三百首95)李白《早发白帝城》
20、问题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为密切。(明确:自,空)
三、蜀相作者杜甫
1、(唐诗三百首123)杜甫《望岳》
2、(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4、“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5、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6、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7、(唐诗三百首122)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8、学习铺叙的写法,赏析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
9、张大千《泼墨荷花图》,(教书九章)不知道,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前赤壁赋》杜甫《蜀相》
10、(唐诗三百首124)杜甫《兵车行》
11、这尾联两句接受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力的崇高慕名和对他工作未竟的怜惜心境。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衬托,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力,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从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以为“宕出远神”是诗篇结束的一种好办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沛的表现。
1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13、(唐诗三百首2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4、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对松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15、(唐诗三百首105)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6、(唐诗三百首41)李颀《古意》
17、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怀古诗。
18、(名家名篇名作)朗诵合集
19、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0、(唐诗三百首57)王昌龄《长信怨》
四、蜀相作者
1、《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3、(唐诗三百首129)杜甫《春望》
4、“未捷”跟“先死”有一个时间上的比较。
5、这里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表达其忠心报国的愿望。
7、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8、(唐诗三百首*)李白《赠汪伦》
9、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10、(唐诗三百首12)张九龄《感遇其一》
11、(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孔明所设军阵。
12、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13、(唐诗三百首107)李白《子夜吴歌》
14、为自己志向有生之年难以实现而苦闷
15、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尊崇和敬仰,诸葛文化痕迹留存很多。下面是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的对联:
16、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7、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
18、(唐诗三百首65)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19、天下有志难申之士:看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凉和落寞
20、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主持人
五、蜀相作者是谁
1、“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2、(唐诗三百首94)王维《秋夜曲》
3、(唐诗三百首98)李白《送友人》
4、(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7、(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8、(唐诗三百首50)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9、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知识宝库
10、(唐诗三百首*)王维《少年行》
11、(唐诗三百首106)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1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文艺稿件1000篇朗读朗诵必备资源
14、(1)播放示范朗读视频。
15、(唐诗三百首14)张九龄《感遇其四》
16、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8、(唐诗三百首87)王维《相思》
19、(唐诗三百首23)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20、(唐诗三百首72)王维《送别》
六、蜀相作者
1、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有的怀古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心愿得成,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3、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但由树到花,由花到人,一步一步推移,直到后揭示出怀远的主题,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思妇内心幽长婉转的哀怨。
4、(唐诗三百首49)崔颢《黄鹤楼》
5、(唐诗三百首22)孟浩然《过故人庄》
6、(唐诗三百首134)杜甫《梦李白》其一
7、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在朗读时,要读出诗的韵脚,这样听起来会更加和谐优美。
8、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既表现了对偶像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也表现了对其功业未就的痛惜之心,并在对比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报国无门的惆怅。
9、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10、(唐诗三百首97)李白《赠孟浩然》
11、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12、(唐诗三百首108)李白《春思》
13、(唐诗三百首6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宋代书画家米芾以行书闻名,笔势开张,酣畅淋漓。《蜀素帖》是其行书代表作。从总体看,字体开始向外展拓,笔画趋于丰肥。米芾自称学褚(褚遂良)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因是书于絹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字体欹侧,行气多变,有王献之笔意。用笔以侧锋为主,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
15、(唐诗三百首10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6、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17、(唐诗三百首137)杜甫《天末怀李白》
18、(唐诗三百首75)王维《汉江临泛》
19、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20、(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1、(唐诗三百首82)王维《酬张少府》
2、《蜀相》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3、蜀相全文: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5、(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6、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7、(唐诗三百首17)王翰《凉州词》
8、(唐诗三百首89)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9、(唐诗三百首60)王昌龄《塞下曲》
10、这首咏物诗描绘了春柳的勃勃生气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意新奇,饱含韵味。
11、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12、(唐诗三百首*)孟郊《游子吟》
13、借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块垒。
14、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5、这颈联两句,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