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洵简介
1、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2、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本文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先抬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预测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错误的。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低劣的。
3、《权书》中有一篇著名的《六国论》,开篇他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的核心观点,这实际上是在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屈辱的绥靖政策。《审敌》则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从而形成了内忧外患。《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提出了兵民合一的设想。
4、即便将来遭遇不幸,孩子也能心怀美好,旷达以对。
5、47岁那年,苏洵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曲线成了文坛巨匠。一时间洛阳纸贵,求学者纷纷效仿他的文章,人称“老苏”,他成了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典范。
6、诗人余光中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四种:
7、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⒇,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8、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9、苏洵、苏轼、和苏辙是父子三人,生活在唐朝,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10、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1、学霸少年得志,缘何落得独钓寒江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12、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13、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1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5、总之,读苏洵的散文,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
16、苏洵母亲去世那年发生的事,直接触动他二十七开始发愤。
17、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18、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19、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20、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二、苏洵简介300字
1、明代初期,学者朱右编辑了一部《八先生文集》,收录了唐、宋两代优秀的八位散文大家的作品。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所谓“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说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⒅夷齐:伯夷、叔齐,商朝人,两兄弟,互相让帝位,后周灭商,两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
3、谢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均为北宋文坛之翘楚,时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不喜文学故成名较迟、他尤长散文;长子苏轼独树一帜、其才堪与李白媲美。
4、晚岁登门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5、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扩展资料“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6、正好这一年,宋仁宗嘉佑元年,朝廷开科考试,苏洵决定带他两个儿子进京城去开封参加考试,顺便遍访群贤。后边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苏轼和苏辙一考即中,后来又参加制科考试,又是双双考中。我们关心的是他爸爸在京城里头捞了个什么官做没有?他的仕途道路怎么样?我告诉你,特别有意思,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7、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8、《辨奸论》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10、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去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11、苏洵的忧患论史,在古今的史学界,均有很高的评价。
12、 传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学成后的苏洵带领着苏轼、苏辙两兄弟来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颇为赞赏,认为他可 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13、不过,客观公正地讲,尽管苏洵有其独到的散文成就,有散文大家和文学家之称,但他一生引以为豪的杰作,无疑是生养了苏轼、苏辙两个天才儿子。
14、知子莫若父,旷达的苏序给了苏洵野蛮成长的空间,让他烂漫洒脱的天性得以自由舒展。不得不说,这是苏洵的幸运。
15、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16、苏洵作诗不多,今存仅五十首。坦率地说,苏洵的诗大多平直一般,缺乏丰富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遣词造句也少有精粹奇特之处。不过,他擅写五言、七言古诗,状景、记游是他的长处。《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游凌云寺》《答二任》《送蜀僧去尘》《九日和韩公》等,算是苏洵诗中的上乘之作。但总体来讲,苏洵的诗,成就远不及散文。
17、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8、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
19、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20、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三、六国论苏洵简介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2、“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3、他们对于生活时刻保持着新鲜,对未知的领域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如此,跳出了无趣的藩篱。
4、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洵简介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152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5、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6、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7、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8、苏洵快乐地带着苏轼和苏辙读遍经史百家,豪情万丈地带着两兄弟一同外出游历,他们还一同写文章、作诗,激烈地针砭时弊,谈论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
9、包伟民、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七辑)出版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修
11、苏洵的文章以散文见长,而其中又以论说性散文成就高,其思想的精髓也蕴涵其中。
12、少为孤儿、仕途坎坷、遭佛家诅咒——唐宋八大家•韩愈
13、无奈之余,苏洵自嘲地写了首让人忍俊不禁的打油诗,也是乐观豁达得很:
14、当时的四川经过战乱的洗礼,读书科考的风气并不是很盛。再加上四川物产丰饶,风光明丽,川人更乐意舒适地过着自己的安逸日子,而不愿求学做官。
15、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16、苏洵《辨奸论》实开构陷改革者之先河
17、首先,苏序有商业头脑。他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18、 苏洵著作,宋代流行多种版本,原本大都已散佚,今存著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抄本、《嘉佑 集》十五卷。
19、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16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婚,婚后经常受程家虐待,婚后第二年生有一子,第三年便因受夫家虐待致死,死时十八岁。
20、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四、苏辙简介资料
1、《礼》是圣人用来约束天下人的强世之术;《易》同《礼》的性质一样,是圣人统治天下的另一手段;《乐》是圣人用来弥补礼的不足的一种手段,兴声教可以使礼法深入人心;《诗》也是为弥补礼的不足而编的,劝人好色不淫,怨诽不乱;《尚书》记载的是上古历史,是圣人使用权谋来使风俗变易的历史;《春秋》是孔子以个人的是非行天子的赏罚,也是圣人的一种权谋。
2、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3、当然,由于他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为官从政的实践,文章中难免有迂阔偏颇的地方,但瑕不掩瑜。
4、所谓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有趣的人,都带着点执着的癖好,他们不端持不拘束,至情至性,天性烂漫洒脱。
5、“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苏洵《名二子说》)
6、自“今有人”至“非特二子之比也”说明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暗指王安石集卢王二人之性情,为天下患将非特二子之比也。
7、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8、作为当地名门,苏洵的父亲苏序常鼓励孩子读书。但奇怪的是,他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管教甚严,对于小儿子苏洵却是“纵而不问”。
9、今天,我们凭吊古迹,再现历史,一一领略三位文学巨匠的风采。首先,让我们看看苏洵。
10、⑿卢杞:唐滑州人,字子良。貌陋,好口辩。德宗时为宰相,专权自恣,搜刮无度,怨声满天下。
11、苏洵好像没有填过词,一首也没见过,这似乎与他不喜欢声律之学有关。不过,苏洵却喜欢音乐,擅长弹古琴,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12、此非凡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