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六则
1、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2、如果服从命令,就会表现得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则显得文明而富有修养;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6、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书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使民以时,与民实惠”,而“不可滥施刑罚,不教而诛”;另一方面,它是站在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立场,要为恢复礼乐教化而努力,因此提倡“仁悌孝信”,反对“犯上作乱”。这种矛盾主要由孔子当时所处的阶级、社会、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东方的《圣经》。
10、《青少年国学教育读本》是大赛指定参考书
1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有若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12、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13、zǐ yuē :“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 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 ——《 lún yǔ · wéi zhèng piān 》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17、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支持。北京、广东、山东、安徽、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市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国学文化传播与培训实力机构捷足先登,率先与奥杯赛全国大赛组委会签约,获得承办权后迅速成立省级赛区,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幼儿国学大赛组织工作。本次国学大赛旨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的国学文化水平,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应当有所选择。兴趣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有益的、健康的、高尚的兴趣爱好,对于人生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帮助;不良的、低俗的、怪癖的嗜好,必将导致其人生发生变故。
20、a愆(qiān):过失。b瞽(gǔ):盲人。
二、论语六则君子有三畏
1、a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b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c佚:同“逸”。d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2、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5、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6、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7、(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当然就是孝了;臣子服从君主肯定就是忠贞了。这道理人尽皆知,先生还能说些什么呢?”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1)温故知新;(2)见贤思齐(3)三人行,必有我师;(4)择善而从;(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不好的东西加以改正。”
14、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15、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16、a谅:诚信。b便辟:惯于走邪道。c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d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7、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19、01看到他安然无恙地回到家里,我们都松了一口气。02地震过后,人们望着安然无恙的家园,感到欣喜万分。03外面动荡不安,这里却安然无恙,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波及。04台风过后,这棵大树仍安然无恙地矗立在广场中央,令人嘖嘖称奇。05虽然刚经过一场火灾,幸好大家都及时逃脱而安然无恙,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06跟对向来车迎头对撞之后,那个驾驶居然安然无恙地从撞毁的汽车里爬出来,真是奇蹟!。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三、论语六则原文
1、孔子《论语》“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喜欢的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孔子的观点也教会了我们要像孔子一样遇到事情,要不固执,不拘泥不妄猜。
2、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孝悌之人不应该忤逆犯上,应该恭敬顺从——“鲜矣”即强调孝悌之人很少、不应该有“犯上”这样行为。
3、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一切都要依从于“礼”,而不是顺从父母的喜怒与个性。
7、对父母保持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如苍天大海一样的恩德,并且在他们年老体迈、患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回馈、照料。这样的行为只有人类所独有,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是古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为质朴、也是具光辉与普世价值的结论:人,都是会老的。除了早夭的与死于非命的人,谁会希望自己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凄苦无依?在冷漠无助中悲惨谢幕、离开人世?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实际上就是善待自我的明天与未来。
8、《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9、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10、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11、(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12、(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13、(名誉主编陈秋影主编陈岩)
14、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7、第六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20、子曰:“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四、论语六则是几年级学的
1、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易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5、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6、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按时去复习、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已,却不生气,不是很有修养吗?
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孔子说:“你真是个无知之人啊!知道吗?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诤谏之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遭到颠覆;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两个诤谏之臣,那么宗庙就不会被毁灭。父亲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勇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一味顺从父母,怎能说是孝呢?臣子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哪里配得上忠贞二字?弄清楚了什么时候该听从、什么时候不该顺从才可以谈论孝顺与忠贞。”
9、出发点如此,那么应该如何来行孝呢?
10、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1、初中课本上都有....,你可以买本初中3年的文言文的全解,从里面找论语六则和世说新语有关的文章,里面都有,是语文版的.
12、“焉”是兼词,释为“于之”,“必有我师焉”可译为:在这里一定有一位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望采纳~
13、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
14、“立”(古义)应该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的立。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今义)1站,引申为竖起来2做出,定出3存在,生存4马上,5姓。
15、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7、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18、饿了吃粗粮,渴了喝冷水,困了把胳膊一弯,枕着就睡了,这其中就有人生的乐趣。如果干不正当的事情获取富贵,这样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和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如果服从了命令,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20、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五、论语六则君子有三畏,季路问事鬼神
1、⊙人民日报整理给孩子的32条教养礼仪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3、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
7、孔子出来后对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儿子服从父亲就是孝,对吗?臣子服从君主就是忠贞,是吗?’一连问了三次,我都没有回答,你怎么看?”
8、“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父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则从之而不犯,否则就该“当仁不让”的。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1、《论语》 (1) 温故知新; (2) 见贤思齐 (3) 三人行,必有我师; (4) 择善而从; (5) 任重道远; (6) 死而后已;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周振甫)
13、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14、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5、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6、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这才是孝的底线与原则。
19、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六、论语六则
1、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