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的成语
1、(2)众星拱月( zhòng xīng gǒng yuè )
2、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3、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在赞美自己的一个学生——颜回。“箪食瓢饮”表面上指的是生活条件的简陋,这里引申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这里称赞颜回“贤哉”。宋代的周敦颐,特别重视这句话,经常叫他的学生程颐“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里的“乐”,说的正是人超越了物质环境,追求精神圆满的至高境界。
4、(内容来源:冯常荣《中的成语》)
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6、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7、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8、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9、不亦乐乎(bùyìlèhū)
10、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11、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12、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13、因此,学习《论语》更成为了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并学习一下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15、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7、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8、《论语》中的成语: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淋漓尽致地意思。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仁人志士:原指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言必有中: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
19、(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0、(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3、(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5、(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6、成语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饱食终日
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8、成语释义: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9、(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10、(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11、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孩子们通过对典故的学习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做经典的传承者,文化的继承人。
12、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13、=====================
14、造句:你不但谦虚而且还不耻下问以及还在网上来征求答案。
15、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7、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8、(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19、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三、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5、逝者如斯夫,读作shìzhěrúsīfú,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6、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7、原句:《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9、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10、(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1、解释:谋:商量,计义。
12、出处: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3、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4、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
15、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16、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17、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的程度。
18、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19、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20、(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