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德裕
1、当时西川正值南诏入侵之后,民不聊生,而前任节度使郭钊却因病难以理事。李德裕到任后,着手整顿边防。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当地的山川、城邑、道路、关隘,进行调查研究,并绘制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同时,李德裕又遣使入南诏,请求南诏遣返被俘工匠。南诏遂将俘获的僧道、工匠四千余人放回唐朝。他治理西川两年,西拒吐蕃,南平蛮蜒,境内安宁,民生略有恢复。
2、④德裕之相也,首请政事皆出中书,仇士良挟定策之功,而不能不引身谢病以去。唐自肃宗以来,内竖之不得专政者,仅见于会昌。德裕之翼赞密勿、曲施衔勒者,不为无力。
3、②李德裕自以门荫起家,远嫌疑而名位亦伸,既有以谢荐绅之怨怒;其知贡举,榜发而有“相将白日上青天”之誉;迨其贬窜,而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之思;持此以摘发奸私而快其诛鉏,何求而不克乎?幸而德裕之于唐,功过相半也,使德裕而为温体仁之奸,唐亡于其手而众且欣戴焉。
4、李德裕有一匹千里马。当时人们深居在山里,食盐奇缺,李德裕便经常骑上千里马,到崖州盐灶村买盐,分发给各家各户。他每次去买盐都是黄昏出发,天亮归来,准时来去。头领得悉,决定拦路堵截,捉拿李德裕。于是便派了几百人,守在通往崖州的必经之路。一连几夜,都未遇上李德裕,歹徒们便放松了戒备,横七竖八地躺在山路正中。正在这个时候,李德裕的马无声无息地来了。马蹄从密集的人堆中,寻找空隙,迅速踏了过去,不伤一人,但千里马则把粪便一点点的撒落在歹徒们的嘴里。到了天亮,歹徒们口里都塞满了马粪,可是连李德裕的影子也没看见,气得他们互相吵架,混战一场。
5、《登崖州城作》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李德裕虽然遭贬于沿海穷途之地,但他却一心眷怀国家之事。在诗的开头表面上看诗人是怀念故乡,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政治仕途之路的感慨。特别是“独上高楼望帝京”这句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人心系朝廷。后面一句“鸟飞犹是半年程”可以看出诗人被贬后离开京城甚远,这里面表达出了诗人对朝廷深深的依恋之情。
6、李德裕是唐朝一位好的宰相,武宗皇帝在位期间李德裕曾是他信任的人。李德裕年轻的时候就以门荫进入仕途,后来陆续担任过很多官职。到了武宗年间,武宗皇帝喜欢他,李德裕被任朝廷宰相之职。当时朝中有武宗皇帝和李德裕两位执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7、(答案)(小题)(4分)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2分)(小题)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可)。(1分)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1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1分)(答案解析)(小题)“对帝京的怀念”和“有家归不得”各1分,“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昔盛今衰的慨叹”各1分(小题)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8、李德裕出身于“五姓七家”之一的赵郡李氏,属于当时身份高贵的人一小撮人。
9、李德裕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这年其父吉甫30岁,在朝中任太常博士,居京都长安。贞元八年,因受到朝中宰相陆贽、窦参之间争斗的牵连,窦参被贬,李吉甫坐窦参之党,也被贬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员外长史。这年李德裕6岁,随父南下,从此开始了他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流转外地的生活。贞元十一年因陆贽被贬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李吉甫升迁为忠州刺史,却与陆贽相得甚欢。李德裕此时当也随父入川,一直到他17岁,父李吉甫调郴州(今湖南郴县)刺史,都是在川东度过的。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宪宗立,李吉甫已在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任,即由饶州入朝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同年十二月改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李德裕也随父进入长安。这年他为19岁。
10、李吉甫听后大喜,急忙把这个答案告诉武元衡,武元衡很惭愧。李德裕也因此出了大名。
11、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穆宗尚在东宫时,便素闻李吉甫之名,因此对李德裕器重,常让他起草朝廷的诏制典册。李德裕还被召到思政殿问对,获赐紫衣、金鱼袋,后改授屯田员外郎。
12、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13、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正担任宰相。宰相公子,理所当然的直接做官。但是为了避嫌,他远离朝廷,到地方上以秘书(从事)的身份起步。
14、李德裕扎扎实实的被老爹坑了一把,被外放为浙江观察使。
15、就因为这些狗屁倒灶的人事斗争,李德裕被提名、被外放、当宰相、被外放,蹉跎了17年。在浙江、四川、江苏,都留下他勤政爱民的足迹。
16、唐敬宗毕竟too young,浙江的进贡他始终没能要来。
17、宰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18、国家正逢战事,皇帝召集大臣议事。“传”——“问”,反映出皇帝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意思对即可)全诗刻画了一位深得皇帝信任,忠心为国,不辞辛劳的贤相形象。前两句写作者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赶往宫中商议军国大事,到了深夜才回家。后两句夜已很深,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作者走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了亮晶晶的露珠。(意思对即可)
19、除了打击回纥之外,会昌辅政期间的李德裕,还曾助唐武宗解决了当时泽潞镇的叛乱。唐武宗会昌三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故,其侄刘稹欲效仿“河朔三镇”实行割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除李德裕以外的群臣,全都认为朝廷应承认其割据。
20、李延古,李烨之子,历任集贤校理、司勋员外郎、卫尉主簿。
二、李德裕和牛僧孺谁厉害
1、武元衡说:“吾儿,所嗜何书?”
2、李德裕(787—850),字文饶,生于贞元三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李栖筠(yán),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宪宗元和初年位居宰相之位。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之后,因为不熟悉朝廷事情,也不能称职。李德裕是唐朝一位好的宰相,武宗皇帝在位期间李德裕曾是他信任的人。李德裕年轻的时候就以门荫进入仕途,后来陆续担任过很多官职。到了武宗年间,武宗皇帝喜欢他,李德裕被任朝廷宰相之职。当时朝中有武宗皇帝和李德裕两位执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3、王士祯:①唐牛、李之党,赞皇君子,功业烂然,与裴晋公相颉颃,武宗之治几复开元、元和之盛,其党又皆君子也。
4、历史上李德裕在会昌辅政期间,所展现出的才干,可以说是李德裕能够备受后世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5、长庆二年二月,李德裕被任为御史中丞,出翰林学士院。这时朝政又有所纷争。先是元稹已拜相,裴度也自太原入朝,同时入相的还有李逢吉。李逢吉与裴度不和,借端攻击。六月,元稹、裴度俱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后改越州)。李逢吉擢引牛僧孺入朝,而于九月出德裕为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李德裕在浙西任时,注意改革旧俗,破除迷信,禁止厚葬,奏去管内淫祠1015所。在此时期,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均有诗唱和,刘禹锡后将他与李德裕唱和之诗编集,名为《吴蜀集》。
6、每天逼逼叨,属于意见领袖那一类型。
7、在李德裕在外地历练的时候,朝廷出了一件小事。
8、同年四月,唐文宗患病,宰相王涯召李德裕入京探疾。李德裕却逗留洛阳,没有前往长安。而这时,又有人告发李德裕,称他在西川之时曾征收三十万缗悬钱(指以物抵押的),使得百姓困苦。李德裕因此被贬为袁州长史。后来,李宗闵、李汉因结党被贬,王璠、李训也在甘露之变中被宦官处死。唐文宗这才对前事有所醒悟,知道李德裕是在党争中受到诬陷。
9、武则天之前,科举还是要看门第的,家族地位不达标的根本没有考试的资格。
10、唐敬宗年轻,初登大宝,感觉自己美美哒。他派使者向各地要贡品,浙江的任务是:
11、《正服箴》,规劝敬宗遵循法度,服饰不要杂乱而不合制度。
12、(党争窝里没好人)晚唐的一大政治问题为党争,尤以"牛李党争"为,其中的牛是指牛僧孺,李就是李德裕
13、30岁的省秘书长,人生赢家。
14、唐文宗欲任命白居易为宰相,并询问李德裕的意见。白居易与牛僧孺交好,李德裕对他素来厌恶,便道:“白居易年老多病,恐不堪担负朝廷重任,其从弟白敏中学问不低于他,可加以任用。”唐文宗虽任命白敏中为翰林学士。但唐宣宗继位后,李德裕失势。白敏中却趁机极力排挤李德裕,并指使李咸揭发李德裕的罪行,使得李德裕被贬为闲官。白敏中也被认为是牛党的重要成员。
15、胡寅:武宗用李德裕为相,唐室几于中兴。
16、同时的著名学者洪迈,也说“李德裕功烈光明,佐武宗中兴,威名独重”(《容斋五笔》卷一《人臣震主》)。明清两代一些有识之士,也都有共同的看法。如明王世贞说:“余尝怪唐中兴以后,称贤相者,独举裴晋公,不及李文饶,以为不可解。后得文饶《一品集》读之,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而已,即揣摩悬断,曲中利害,虽晁(错)、陆(贽)不及也。”(《弇州山人稿·读会昌一品集>》)
17、而以当时的历史来看,李德裕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唐代“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依旧在中原地区保有大量的节度使,并使这些节度使掌握大量兵马。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借这些中原藩镇来遏制“河朔三镇”昭义镇亦属于其中之一。如果此时唐朝默认了昭义镇的割据,那么其余的藩镇自然也会有心效仿,那么唐朝维系的藩镇体系便会有崩塌的可能。
18、829年8月,朝廷召回李德裕任兵部侍郎,而刘禹锡追随宰相裴度在政治上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从此刘禹锡和李德裕天各一方。尽管如此,他们结下的诗情却很牢固。841年,刘禹锡读到了时任宰相李德裕写的《秋声赋》。李德裕在《秋声赋》序中感叹光阴的易逝,这让刘禹锡感触很深。于是刘禹锡也写了一篇《秋声赋》,抒发了与“清秋可悲”迥然不同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有病的老骥,但仍想着驰骋千里,以此劝慰李德裕打消迟暮之悲,振作精神。或许是受了刘禹锡的鼓舞,李德裕后来的政治生涯颇有建树,而刘禹锡却于842年卒于洛阳。
19、会昌三年朝廷里收到消息,说是昭义的节度使刘从谏死了,他的侄子刘稹取得了昭义控制权,希望武宗可以给他一个名分。
20、泽潞镇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三、李德裕被贬崖州
1、科举入仕:苦逼学生党,十年寒窗考进士。
2、张燧:唐至文宗之朝,可谓衰弱矣。武宗既立,得一李德裕相之,而威令遂振。德裕初为相,即上言日:“宰相非其人,当亟废罢。至天下之政,则不可不归中书。”武宗听之,号令纪纲,咸自己出,故能削平僭伪,号为中兴。
3、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逝,由李德裕摄冢宰。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亲政次日便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重功高,时人闻其罢相,无不惊骇。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职衔,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
4、根据晚唐杜牧的观点,他将唐代的藩镇分成四个类型,分别是河朔藩镇、中原藩镇、边疆藩镇、东南型藩镇,那么泽潞镇便是属于中原藩镇其中之一。
5、李德裕自幼便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尤精《汉书》、《左传》,但却不喜参加科举,后以门荫入仕,补任校书郎。元和年间,李德裕因父亲李吉甫担任宰相,为避嫌疑而到藩镇任职,常被各藩镇辟为幕府从事。
6、以至于,在战事平息之后,李德裕因功“进封卫国公,三千户。”继而以此来嘉奖李德裕。
7、李德裕担任兵部尚书时,京兆尹杜悰曾向李宗闵建议,让他与李德裕修好。杜悰道:“李德裕擅长文学,却不是科举出身,常为此而不快。若让他主持科考,必喜出望外。”李宗闵却不同意。杜悰又道:“那您就推荐他为御史大夫。”李宗闵同意,杜悰便去拜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大喜,连连请杜悰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但李宗闵却又与给事中杨虞卿商议,终止了这项计划,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好机会。
8、(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1)语意相近即可。(2)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9、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
10、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患病。郑注通过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献药,而李训又通过郑注的引荐,入宫讲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为人正直,受到李训、郑注的嫉恨与排挤。九月,李宗闵又被召回京师,拜为宰相,而李德裕则罢为兴元节度使。他入宫自陈,表示不愿出居藩镇。李宗闵却表示诏令已经下发,不宜更改。不久,李德裕又改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再次出镇浙西。
11、武元衡说:“公诚涉大痴耳”
12、李德裕有宰相老爸做后台,加上年少时混出了些名声,本身对于权谋之道也颇有悟性,于是,中年时期就出任大唐宰相。那么,为相之后的李德裕,对其他才子又是如何呢?
13、昭义,是在河北边上与河南搭界的一个军镇.
14、李吉甫不高兴了,人人都夸自己孩子的时候,就算是武元衡没有批评,也让李吉甫心中不是味道。于是,李吉甫特地把李德裕从家里带到尚书省,让李德裕去拜见武元衡,让武元衡亲眼见识下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了不起。到了尚书省,恰巧有人找李吉甫,李吉甫就让儿子李德裕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看书,打发时间。自己转身出门办事去了。
15、李德裕成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在地方上掀起了“建设大唐”的新风潮。
16、新闻热线:66819915298989999
17、⑤唐之相臣能大有为者,狄仁杰而外,德裕而已。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
18、但不可否认,武宗时代的唐朝能得到认可,至少是所有节度使的认可,李德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牛李党争是中唐时期牛党、李党两派士大夫进行的朋党之争,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前后将近四十年。《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牛党领袖是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而李党的领袖则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20、李德裕接替牛僧孺担任淮南节度使时,牛僧孺将军府事务交给副使张鹭,当即入朝。当时淮南府库有八十万缗钱,李德裕却奏称只有四十万,而被张鹭用去一半。牛僧孺向唐文宗申诉,谏官姚合、魏谟也弹劾李德裕,称他挟怨中伤牛僧孺。唐文宗将奏章压下,命李德裕审察核实。李德裕奏道:“藩镇交接时,按惯例要预留府库的一半储备,用来防备灾害,供给军费,当初王播、段文昌、崔从等人交接时都是这样做的。崔从病死在任上,牛僧孺接任,他所预留的数目在历任节度使中是多的。”他自劾待罪,唐文宗终未予追究。
四、李德裕属什么生肖
1、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有当丞相的希望,但当时朝中宰相李逢吉跟他的父亲李吉甫有私怨,他指使他的党羽排挤李德裕,将他外放当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在浙西几年就把浙西从一个衙门库银空空,盗贼泛滥、祠庙遍地变成了库银充裕,民众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唐武宗当了皇帝后,李德裕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宰相,他改革弊政、外消藩镇、平定泽潞、北伐回鹘被封为卫国公。
2、武宗下诏,剥夺刘从谏、刘稹官爵,并调集附近诸镇军队,合力攻讨刘稹。七月底,王元逵在尧山击败刘稹军,李德裕请授王元逵检校同平章事,以激励其他各镇。对于何弘敬按兵未动,李德裕乃用攻心伐谋之术,令王宰率忠武军经魏博直取磁州。何弘敬听说王宰将率忠武军入魏境,恐军中有变,于是急忙出兵,渡漳水,取磁州,杀伤刘稹军许多,朝廷加封何弘敬检校左仆射。
3、后世对李德裕的评价很高
4、根据记载,当时颇具实力的宦官是刘行深和杨钦义,加上他们属于仇士良一派的人物。虽然仇士良已不在其位,但是他们依然会按照其好恶行事,由于仇士良在位期间与刘从谏交恶,而且李德裕与杨钦义交好,所以当时宦官早已和泽潞不和,因此这是当时宦官支持讨伐泽潞原因之一。
5、不久之后,李德裕被贬到崖州担任司户一职。崖州就是海南岛,可以说李德裕彻底离开了权力中心。后李德裕抑郁而死,享年64岁。
6、③臣总角时,亟闻耆德言卫公故事。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言行计从,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载一时。观其禁掖弥纶,岩廊启奏,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命中,罔有虚发,实奇才也。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罪其窃位,即太深文。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与夫市井之徒,力战锥刀之末,沦身瘴海,可为伤心。古所谓攫金都下,忽于市人,离娄不见于眉睫。才则才矣,语道则难。
7、唐敬宗少年继位,游幸无常,荒废朝政,李德裕特进献《丹扆六箴》。《丹扆六箴》分为:
8、中原藩镇势力认为,中央需要依靠他们遏制其他的势力,因此拥兵自重,十分高傲,无视中央派遣无视朝廷。这就对唐武宗的统治形成了一个威胁,不利于朝廷威严的树立,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9、唐武宗臣的坚持和宦官的支持
10、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乌介可汗要求唐朝执送嗢没斯,并索要粮食、牛羊,被拒绝后又提出借取天德城。朝廷不许,乌介可汗便率军越过杷头峰(今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李德裕详细地分析了回纥的情况,建议唐武宗出兵征讨。唐武宗遂征调许州、蔡州、汴州、滑州等六镇兵马,任命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张仲武为东面招讨使,李思忠(即嗢没斯)为西南面招讨使,并命三将在太原会师。
11、仅凭这些成绩,他让弱势的朝廷重新树立起,草原的胡人、遍地的藩镇、跋扈的太监,全都得听皇帝和宰相的命令。
12、李德裕,历朝历代对他都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13、(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
14、李浑,官至比部员外郎。
15、走这条路的,基本都是门阀士族、公侯贵族。
16、这下子,李德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李德裕早就知道白居易是个大才子,不看文章也一清二楚。真正的原因是李德裕就是不想重用白居易,于是以没有看白居易的文章自欺欺人而已。
17、李德裕虽然在海南生活仅一年时间
18、禁毁佛教:在会昌灭佛中,李德裕的态度坚定而严厉。当时五台山僧徒多拒绝还俗,逃奔幽州。李德裕向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施压,张仲武只得严禁“游僧入境”。主客郎中韦博认为毁佛太过,也被外放为灵州道节度副使。
19、他的上任节度使叫刘悟,原本就是安禄山派系的成员,他的爷爷是安禄山时期的小队长,刘悟成年后偷了叔叔的几百万家产跑到了山东。
20、仕途太顺,出头太早,往往成为官场上被打击的对象,所以做官首先要学会低调,学会厚积薄发。
五、李德裕的诗
1、④公之智决,利若青萍。破虏诛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
2、在李逢吉当政时,李德裕始终没能回到朝廷。
3、李德裕著述立说,奖善嫉恶
4、李德裕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了要点“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可见,李德裕在看待泽潞镇意图割据时,其政治眼光要更为独到一些
5、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任人唯贤,李德裕也没有辜负唐武宗的期待,两人君臣相互配合共同治理了天下六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效果显著。唐武宗和李德裕君臣相知,二人相互配合,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李德裕像是战友一样,帮助唐武宗治理国家,让他不至于是孤军奋战。
6、政治上,李德裕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好几个地方担任过节度使的官职,像在浙西、滑州、西川、淮南,都有治绩,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为当地做些好事。他在唐朝中晚期两次任宰相,都有改革的措施。
7、这时,来了二十个彪身大汉,他们见李德裕坐在树干上歇息,便也都坐了上去,用黎话和李德裕对起话来。好一会工夫,李德裕要放牛去了,就对他们说:“请你们赶快起来,我要走了,我一离身树干就会竖立起来的。”那些汉子不相信,说:“别吹牛皮了,你才一百多斤,我们这么多人压在上面怕什么!”李德裕再三劝说,他们还是不听。李德裕只好起身。这时树干猛地一下竖立起来。除了三个蹲在地上的人外,其余的人都被大树弹上天空,不知飞落到何处去了。
8、称其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9、李德裕说:“河朔的世袭是有基本法保障的,你们、没有。如果今天你们世袭了,以后我们还怎么带小弟?”
10、同年闰七月,李德裕听取降将高文端的建议,筑夹城围困潞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并招降洺州守将王钊。八月,唐军先后收复邢州、磁州。昭义军将领郭谊、王协遂杀死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李德裕对武宗道:“刘稹稚子,年幼无知,昭义军之所以敢对抗朝廷,郭谊等人才是罪魁祸首。现在势穷力孤,又杀死刘稹,以图赏赐。这种人若不诛除,何以惩治恶人?”武宗赞同,命石雄进入潞州,将郭谊、王协等人械送京城。
11、②裴度之相宪宗,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为唐贤相,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
12、而《旧唐书》在评价其一生的时候也称其为“一代奇才”只不过,令人觉得惋惜的是,中晚唐的颓势已非个人能够逆转。
13、王夫之:①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元稹佐之,以击李宗闵、杨汝士,长庆元年进士榜发,而攻讦以逞,于是朋党争衡,国是大乱,迄于唐亡而后已。
14、刘氏,李德裕发妻,随他贬居海南,大中三年(849年)八月在崖州病逝。
15、李德裕达到了元和中兴时裴度的地位,成为民族英雄,至少在皇帝眼里是同样重要的中兴大臣。
16、李德裕入朝辅政的历史时期,朋党之争、藩镇之乱以及宦官专权等问题,实际上已经如犬牙般交织在一起。面对如此景象,李德裕仅用了数年的时间,便使唐王朝为之一振,如此作为自然会备受后世推崇。
17、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他的侄子要求世袭节度使:“河朔都能世袭,我要求平等对待。”
18、从小生活在宰相圈子里,看起来李德裕的辉煌人生已经被规划好了,但他的父亲却给他选了一条艰难的路。
19、“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李德裕提携的是寒士,而不是那些权贵之人,所以宋朝一些不知吃苦为何物的官僚才会说李德裕是“奸臣”,而李德裕对于有德之人来说却是大忠臣,是值得我们去怀念的。
20、刘禹锡公元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805年,刘禹锡被贬出朝廷,其间除了短暂返京经历,一直当地方小官。824年,刘禹锡转任历阳太守(今安徽和县)。
六、李德裕
1、《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晚年流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一直流传至今。李德裕在这首诗当中描绘了被贬的无耐与不能回归朝廷的忧郁之情。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李德裕遭贬后的心境,感慨回京遥遥无期,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得十分精彩。后两句诗人感叹回京无望,借助象征的手法,着实描绘的是人与事。虽然此诗中,李德裕内心充满了惆怅忧伤之情,但是诗中语气平和,并没有半点怒气。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李德裕从容淡定的人生观,心胸十分宽广。
2、816年,30岁的李德裕到太原投奔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担任了秘书长。
3、没想到武元衡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问题抛出之后,李德裕竟然久久不回答。武元衡以为李德裕打不出来,哈哈一笑,转身出门去了。
4、欧阳修:赞皇文辞甚可爱也。其所及祸,或责其不能自免,然古今聪明贤智之士不能免者多矣,岂独斯人也欤!
5、②李德裕自穆宗至文宗朝,历内外职任,奏议忠直,政绩彰显,遂当辅相之任。然为邪佞所排,不克就功业。及相武宗,英主始尽其才。
6、刘悟死后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刘从谏。
7、李德裕幼年时便姿质不凡,唐宪宗对他赞赏,常把他抱坐在膝上,李吉甫也常在同僚面前称赞儿子的敏辩。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问道:“你在家都看些什么书?”想借此试探他的志向,李德裕却缄默不言。次日,武元衡将此事告诉李吉甫,嘲笑不已。李吉甫回家责备李德裕,李德裕答道:“武公身为宰相,不问治国之道,却问我所读何书,这是成均、礼部该管的事。武公所问不当,我因而不答。”武元衡得知,不禁大惭。
8、李德裕其实是反对科举制度的。一方面,他鼓吹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具有熟悉政治传统和制度的优势,反对贫寒子弟入仕;另一方面,否定贫寒子弟担任职务后的能力。
9、当时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行动迟缓,并请求朝廷增援。李德裕上奏武宗,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之意,并建议由石雄取代李彦佐。王元逵进击尧山,击败叛军援兵,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武宗,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以激励众将。后来,昭义大将李丕投降官军,很多人都认为李丕是在诈降。李德裕道:“用兵已有半年,一直无人来降。现在李丕来降,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须给予优厚的赏赐,以鼓励再来投降的将士。只是不能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地方。”
10、很快李德裕就陷入了牛李党争中,在这期间牛增孺不断地挖坑给李德裕跳,李德裕每次都能轻松破解,二人明争暗斗多年。牛增孺好几次想要给李德裕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但是都被李德裕给拆穿了。等到唐武宗继位的时候,李德裕重新得到重用,官居丞相一职,这时候才是他真正大展宏图的时候。
11、一年之后,李德裕被撵出长安,双方积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一直到唐武宗登基之后,李德裕才被召回,担任辅相。
12、刘禹锡还是不放心,过了几天亲自到李德裕府上询问情况。李德裕无奈,亲自带着刘禹锡到书房。刘禹锡看看当初自己给李德裕的白居易文集,都已经满是灰尘了,根本就没有翻阅的样子。李德裕有些尴尬,拿起卷册,放在手上掂了掂,后还是放下了。李德裕告诉刘禹锡:“吾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13、他从小就是“五道杠”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