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谷传
1、家里正欢欣鼓舞呢,书生留书一封,偷偷跑路了。
2、苏轼在儋州时,曾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间边走边唱,碰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对苏轼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由于苏轼曾做过宫中的翰林学士,所以称他为内翰。苏轼深以为然,从此村子里的人就叫那婆婆为春梦婆(事载《东坡先生年谱》)。
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还有一种患难之交,不是官员,他们跟苏轼之间没有什么政治瓜葛,只是情投意合,相交莫逆,有代表性的便是陈慥。
5、预先〖inadvance〗
6、在鸟类中,织巢鸟是出名的”建筑大师”。它们能用柳树纤维、草片等编织出精美异常的巢,由上而下把巢封好,并在底部留下一个入口。织好巢以后,织巢鸟还会再找一些小石块,放在窝里,防止巢被大风刮翻,真是考虑得既仔细,又周到。
7、正西陆路:从县城西门外出发,经网雨(今雨洞)、走水岭、陈田、塞霞村(今永安村)、桐山寺、下罗坑、黎洞(今礼洞)、北向、簕竹圩、黄金塱等村,到达河头。另外,可以走陆路经枫洞,在崩沙地登船,逆流而上,到达河头渡登岸通往阳春。
8、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9、作为广州与岭南“南道”交通枢纽的新州,在通往县外主要陆路的分布上,有着纵横交错的路线,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个方向。
10、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
11、唐朝高州刺史房千里的《投荒杂录》记载,广州至岭南南路的古高凉地区的七郡,由于行人惮海波,故多从新州陆去。唐宋期间,古新州水陆路交通发达。多条古陆路与新兴江连网,东北通广州、端州(肇庆)、东通冈州(新会)、广州,西南通高州、春州(阳春)、儋州、雷州、廉州,被称作“八州通衢之地”。
12、顿了顿,他又长叹口气,说未能渡海见苏东坡,平生一憾也。
13、钱世雄人微官小,与苏轼仅仅是一般的同事关系,且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是苏轼被贬黄州后,钱世雄派人专程送信问候,此后两人书信不绝。但当苏轼被召还朝,升任要职后,钱世雄却不见了踪影。直到苏轼再度被排挤出朝,到定州做官,钱世雄才再次出现。
14、卖这个保险的人,除了为自己业绩,你卖它有什么意义呢?
15、素读音sù,在文言文中具体解释如下: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苏轼在陈家受到热情款待,感到宾至如归,一住五天。岐亭距黄州百里之遥,苏轼谪居的四年中,陈慥曾七次来访,苏轼也有三次前往岐亭做客,每次相聚,往往盘桓十多天,总是远送数十里。在《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二中,苏轼这样写道:
18、时间精力有限,目前我能做的也就是腾出一周搞这些了。其它时段,照常收咨询费。所以打算薅鹅毛的,可以趁着每月15号到22号过来找我。
19、诚心的,真情的〖honest〗
20、选取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义笃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处理这三件典型材料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巢谷青少年时弃文学武,与众不同,作者叙述简约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详,第三件事是重点,详细描述,重点突出。
二、巢谷传原文及翻译苏辙
1、《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3、在中国历史上不多,也不少。
4、正东陆路一:从县城东门外出发,向东,经东瑶、稔村、木档、高村、坝塘村,到达恩平、开平县界。
5、一处自石窝汛分路,经梨蒙坑村、絮叶岭、带岭村、东坑村、低旧村。然后又分两路,一路至阳春太平岭,一路至恩平小带岭。
6、另外,经稔村皮村到达高明、岗脚通往恩(开)平、梧洞通往恩平、曹田通往水源山、铜盘通往开平等古道仍有古貌可寻。
7、版,是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版为六尺。《战国策·赵策一》:“智伯从韩、魏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版。”
8、擒贼,报官,拿回了包裹。
9、另外,总保费都已经超过赔的钱了,这都能卖出去。销售功底令人赞叹。
10、苏洵深受欧阳修的赏识,于是就被推荐给了当时的宰相韩琦,起初韩琦也待若上宾,后来韩琦主事枢密院,典天下兵马,见军务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便有了整治之心,但是韩琦又生性胆小,怕引起军队哗变,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正在这时,洵便写了《上韩枢密书》,在文中提出了从严治军,不惜杀鸡儆猴,以正军纪。韩琦认为苏洵好杀戮,没有仁慈之心,自此就疏远了他,不给他一官半职。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在里面抨击朝廷办事效率低,什么事都一拖再拖,对这种做法很是不满。以此充分揭露了北宋王朝因循守旧的官僚作风,像这样敢于直言的人在腐朽的封建官僚主义的压迫与打击下,仕途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的,不出所料,后给了个九品的芝麻小官——文安县主簿。
11、这封信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写信人的身份也很快被人察觉,乃是一山野书生。
12、想必大家在高中时都学过他的《六国论》。
13、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14、英文:didnotknowsb.before;beneveracquaintedwitheachother
15、苏轼跟苏辙就拍着胸口,说你放心吧,我们名垂千古的时候不会忘了你的。
16、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17、一些历史杂事能反映新州的交通之发达,在新兴县古志有所收录,明朝时在新州洞口发生了一起劫案,受害者雷州知府所在的船只在洞口河被人抢劫。
18、一些严重的身体情况是无法再配置保险的。
19、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著名文章有:《新论》、《六国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等。
20、苏轼常问他:读书好玩吗?
三、巢谷传巢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
2、你觉得坑爹,但它完全符合规定。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经典保险话术拆解:为什么你买的重疾险保额低、保费贵?
5、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6、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
7、保司规定的清楚明白,不存在多少咬文嚼字的空间,但是人却是有可能会骗人的。
8、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
9、一个是‘尸骨’未寒的故事。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0、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11、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
12、中间可能还会产生高额手续费,许多消费者同样事先并不知情。
13、而在描述这一重点部分时,也不一切都详,而能作到详中有略。譬如写苏氏兄弟青云直上时,巢谷不曾一见,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十分简略;当作者写到“予兄弟”处于逆境,巢谷步行而相访时,则不惜笔墨,不厌其详。
14、医保的住院报销,到底是怎么结算的,为什么你的报销比例这么低?
15、后,让我们看看大文豪苏轼。
16、解释:不用鱼肉等,只用蔬菜、瓜果等做的菜,素菜有种说法叫”素千益“,所谓的“素”是指没
17、苏轼听后,自然知道是方子容在安慰自己,便坦然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不是早有定数,不一定非要梦兆才能知道。只是觉得,我算个什么人物,还要麻烦高僧大德陪同,想来一定是前世有缘了。"
18、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19、比如买的储蓄险,销售说终身按5%增值,一看合同条款:实际利率是75%,5%只是现行结算利率。打开APP再一查,现行结算利率已经降到了8%。
20、在苏胖子还只会流口水吃东西的时候,书生就已经摇头晃脑读四书五经了。
四、巢谷传翻译
1、第一种:买的并不是实际真正需要的。
2、(储蓄险产品测评)5年时间,打造自己的小金库,选这款产品挺合适
3、苏轼:……他不会,真的要来吧?
4、此后的几年里,苏轼经常与他们交游。有时苏轼渡江游览武昌西山,遇到风雨,便留宿王家,王氏兄弟杀鸡炊黍招待苏轼,一住就是好几天。有时苏轼乘坐一叶扁舟,一直行至潘丙的小酒店门前,便进店去喝几杯村酿。苏轼曾有诗云:
5、《巢谷传》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当时苏轼与作者被朝廷贬官,巢谷徒步到达循州看望作者,然后又下海南看望苏轼,结果于途中病故。这篇文章即是巢谷死后作者为他写的传记。
6、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
7、书生喝着酒,说两个小家伙,你们好好读书吧,西北多英雄,我要去战黄沙了,你们以后若有空,来西北寻我吧!
8、还有明明3000块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花了8000块还傻乐呢?
9、老书生一声断喝,吐气开声,目光陡然亮起来,拼杀他生命中的后一场。
10、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写操谷弃文从武,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巢谷认为独立自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作为传记,对人物形象的展现有侧重点,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信”与“义”,而弃文从武一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11、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12、比如明明担心健康风险,却买了理财性质的保险,并且要到80岁,才能拿回本钱。
13、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14、这是苏轼诗中的名篇,很难想到,这样优美洞彻的诗句,是为一群市井之徒而作。苏轼借此诗告诉远方的故人:我在这儿与朋友们相处得愉快,你们不用再设法让我离开黄州重返朝廷了!正是与这些平民朋友的相处中,苏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15、的确,在黄州与苏轼相处的三年中,徐大受丝毫不像一位对苏轼负有监管之责的上司,倒像一位热情待客的主人。徐大受来到黄州后,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在栖霞楼设下酒宴,邀请苏轼共度佳节。
16、例句: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阿Q正传》
17、这会儿他们已经很老了,朋友不剩下几个,没人愿冒着风险来看他们。
18、记者从县档案局了解到,古时候,新兴县城有多条通往县外的主要陆路,其中不少陆路中又有所分支衍生多条路线,让本来就纵横交错的路干更加四通八达。
19、有欣喜,感动,也有感慨,忧伤……
20、苏轼:看他的信,不像消沉的人。
五、巢谷传原文及翻译
1、苏辙致力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3、这说明在北宋时代,虽然有党争,有政治上的不同见解,可能会发生贬谪这样的坏事,对于一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士大夫们还保存着气节与风骨,他们能善意、公正、客观、以诗书礼义的标准来看待和判断一个人,这是时代的主流。正因如此,才能在不断挫折中塑造出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巨匠。这是我们今天真正值得思考的。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唐·刘禹锡《陋室铭》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6、“养老靠自己”,会不会变成人性考验?
7、例句:他们俩素不相识,一见面竟成了好朋友。
8、陈糙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主持、刊刻了苏轼的《苏尚书诗集》。当时黄庭坚也在贬谪中,听到这个消息,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到黄州索要这本书。这也说明苏轼结交者,都是有胆有识、不畏权贵的人中豪杰。
9、正北陆路:从县城出发,经庞村、土桥、河村,沿着河边一路达到高要。
10、苏辙一惊,说你还要去看我哥?
11、这篇议论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文章一开头就旗臶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继之阐明它的两重涵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展开反复论证,后又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和现实,评古刺时,抒发感慨,引申论点,透出作论本意,并以一个赂字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先纲后目,纲目对应,脉络清晰,逻辑性强,颇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12、考虑到保司销售离职率高到离谱,人走了,也没留下证据追溯,很多还是自己亲戚,或者还有违法操作(比如返佣),这种时候,面对利益损失怎么办?
1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
15、四川与岭南远隔一千七百多公里,马车往往需要辗转数月,何况徒步?更何况蜀道艰难。巢谷历尽千辛万苦,先到了梅州,见到苏辙。苏辙大为感慨,说您不是今时之人,而是古人。他还要去海南,苏辙劝阻,认为他年岁太大。巢谷执意要去,舟行到新会,当地的土贼偷走了他的行装。后来听说土贼在新州被抓获,巢谷又连忙赶到新州,想追回仅有的一点盘缠。终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16、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明史·海瑞传》
17、写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选材典型,紧扣主题。巢谷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了三件事情:弃文学武;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而且缓急可托;写苏氏兄弟处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亲友都不再来往的时候,巢谷却徒步相访,结果死于途中。
1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9、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20、苏辙一生也写过不少有关道家道教的诗文,有《楼观》《和子瞻读道藏》《送道士杨见素南游》《和子瞻濠州七绝》《御风辞》《上清辞》等。
六、巢谷传
1、那些年里,书生在西北认识了一位名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2、例句:素常他到十二点钟才睡觉。
3、《宋史·苏轼传》:“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4、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见之后,才改名叫“谷”。
5、后者要么对人生中要面临的风险茫然不觉,要么就是,压根不知道还能有一种金融工具,能够解决这么多复杂问题。
6、苏洵不但在文学上造诣非凡,而且再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别具一格。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7、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8、一处自石窝讯分路,经丫髻岭、上降村、山口冈村至朋河村。然后又分四路:一处翁洞(今梧洞);一处至恩平西水湾;一处至恩平石挞坑;一处至恩平榔底洞。
9、看完苏洵,接着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辙的风采。
10、苏轼的同乡巢谷,是位奇侠般的人物,年轻时中过进士,但他不慕名利,专好行侠仗义。曾在黄州帮助苏轼耕地建屋,悠游林下,与苏轼关系十分密切。
11、钱世雄晚年自号冰华老人,杨时在《冰华先生文集序》中称其以结交苏轼而“取重于世,亦以是得罪于权要,废之终身,卒以穷死”(《杨龟山先生集》卷25)。他与苏轼的友情,让他付出了终身不得重用的沉重代价,但他也因此得到时人的敬重,并将永远得到热爱苏轼的后人的尊敬。
12、苏轼一生,有很多患难,也有很多患难之交。这里面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苏轼被贬期间的官员。
13、其实,苏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14、那天将军欲言又止,书生洗耳恭听,终将军把全部身家托付给书生,求书生潜逃出营,把他的钱财送去给孤儿寡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