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狱中题壁戴望舒古诗(精选文案77句)

一、狱中题壁

1、此时身系狱中的谭嗣同,所想的仍然是这场维新运动的现在与将来,他用张俭“望门投止”的典故,表示对已经逃亡出京的康有为的思念。他想到目前更多的同志正在极其严峻、险恶的处境中,他们都像杜根那样“忍死须臾”,以待时机。他相信终有一天,“杜根”们会重返政治舞台的,中国的将来要寄希望于他们了。诗的后两句,着重说自己的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表现了谭氏以身殉难、壮烈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2、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3、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一直深深怀念志趣相谐,性情投合,结局悲壮,长眠于延安烈士陵园的挚友叶挺将军

4、春节假期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禁止危险物品运输车辆通行

5、点击音频条,收听故事!

6、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对这首诗,历来有几种解释。梁启超认为,。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浏阳作《吴铁樵传》中所称王正谊者是也。”①梁启超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和同志,又亲身参与戊戌变法,他的解释有性,流传至今,解释《狱中题壁》的文字,大多遵从此说.另一种解释是谭嗣同的后裔谭顺聪所说:“胡里臣、罗升,两仆人。《狱中题壁》诗‘去留肝胆两昆仑’句,盖指两仆,盖昆仑奴之称也。”②谭嗣同无子女,以仲兄嗣襄子传炜兼祧.谭顺聪是传…

7、“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8、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

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张险、杜根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既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又体现出抗争之路的崎岖坎坷,随时要保持忍辱负重、待机而起、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过人胆识。

1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2、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

13、诗的前两句,以张俭、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张俭是东汉末高平人,他曾弹劾残害百姓的中常侍侯览,侯览怀恨在心,指使爪牙以“部党”(即结党叛乱)罪名上书陷害他,逼得他只好逃亡。因为他“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人们都冒着危险接纳他,“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汉书・张俭传》)。

14、在七一建党节即将来临之际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铭记革命烈士的优良品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5、✦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16、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17、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18、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19、“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20、表达了诗人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以及他忍死求生,笑对死亡的豪情和他坚信变法一定会成功的思想感情

二、狱中题壁戴望舒古诗

1、每周末小复习,爽歪歪的送分时刻

2、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3、本文记叙了1949年元旦,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内的革命前辈,为迎接解放而进行新年联欢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对敌斗争艺术.

4、版bǎn本běn一yī )

5、潮剧:狱中歌唱段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六十多年的日子里,离休后定居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新四军老战士、“皖南事变”亲历者冯云女士决定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文物《狱中歌本》无偿捐献给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新纪念馆。

6、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7、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8、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9、欧阳霞,女,四年级112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是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坚持赏识教育,尽力发掘学生的长处,让孩子在老师的关爱中自信、阳光地成长。

10、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1、借用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迫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占喻今。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12、("狱中题壁"古诗今译):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知识扩展:原文:《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3、①望门投止思张俭: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汉初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劾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诗人借此想到康有为、梁启超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投止,投宿。思,思慕。

14、“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

15、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16、“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

17、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18、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

19、其本诗巧于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既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又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其诗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一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20、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

三、狱中题壁表达了什么情感

1、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2、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朝代:清代时间:1898年背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赏析: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3、谭嗣同是近代史上维新变法的著名人物。1898年6月,光绪皇帝发布变法命令,谭氏奉诏进京,“参预新政”。同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光绪,捕杀维新派。谭嗣同临危不惧,决心留下来纠合“侠士”数十人,营救光绪,事未成而被捕,投入死牢。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煤屑,在壁上写下上面这首绝笔诗。

4、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5、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6、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7、.《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8、借用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迫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占喻今。张险、杜根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既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又体现出抗争之路的崎岖坎坷,随时要保持忍辱负重、待机而起、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过人胆识。这里实际上也是以张杜二人比喻康有为和自己,说明他们与阻挠革新的顽固派的斗争是正义的与深得民心的论古即为喻今,喻今寓于论古,用典贴切自然。同时将事典与狱中的惨烈情状合而为创造出一种凝重肃杀的抒情氛围,为下文直抒胸臆作了铺垫。

9、2021年春节期间文明旅游温馨提示

10、狱(yù)中(zhōng)题壁(tíbì)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wàngméntóuzhǐsīzhāngjiǎn,rěnsǐxūyúdàidùgēn。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wǒzìhéngdāoxiàngtiānxiào,qùliúgāndǎnliǎngkūnlún。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

11、狱中题壁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2、闺女友情诵读小音频如下请指教

13、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4、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15、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16、这年中秋前二日,谭嗣同被绑赴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当钢刀举起的时候,突然间,谭嗣同昂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洪钟般的声音气冲牛斗,刽子手们仓皇失措,围观者惊讶,赞叹!这四句临终语,和“我自横刀向天笑”一样,是人间壮美的诗篇!

17、③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18、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19、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20、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四、狱中题壁拼音全诗翻译

1、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表达了谭嗣同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于奉献,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远大志向。体现了谭嗣同满腔忧国意,拳拳爱国心。更体现了他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精神,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人民不惜自己的生命而获取解放的精神,也表现了一位革新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变法维新的殷切希望。

3、"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4、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5、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6、“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7、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8、“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9、这里实际上也是以张杜二人比喻康有为和自己,说明他们与阻挠革新的顽固派的斗争是正义的与深得民心的论古即为喻今,喻今寓于论古,用典贴切自然。同时将事典与狱中的惨烈情状合而为创造出一种凝重肃杀的抒情氛围,为下文直抒胸臆作了铺垫。

10、望wàng门mén投tóu止zhǐ思sī张zhāng俭jiǎn , 忍rěn死sǐ须xū臾yú待dài杜dù根gēn 。

11、杜根,东汉末定陵人,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当时邓太后临朝摄政,外戚弄权,他上书要求归政于安帝。太后大怒,令人把他装在布袋里,在殿上摔死。执法人因知他的名望,施刑不加力,后又载出城外逃亡,隐名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他复职为侍御史。

12、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然据说原诗是:“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后来所传颂讷是经过梁启超改动的,即是此诗。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悲愤异常,并为之作《谭嗣同传》以志千秋。

13、望wàng门mén投tóu趾zhǐ怜lián张zhāng俭jiǎn , 直zhí谏jiàn陈chén书shū愧kuì杜dù根gēn 。

14、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5、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16、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1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上一篇上一篇:题西林壁古诗(精选文案12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