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知章的诗
1、贺知章的这首《采莲曲》,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很一般,可是写得又是极为细腻,通篇只是那么平铺直叙,但却是同样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使得我们在这首诗中,立马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的那份唯美的意境。这也正是诗人为独特的一个地方,只是描写了普通的风景,以及普通的事物,可是写得又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么寥寥数语之间,却是写得出神入化,所以这样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2、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整首都是赞美春天的。但是细分的话,2句是描写春天的景色,4句借比喻来抒情。
3、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飞来石上,曾有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间漫灭,现在的石刻为后人重刻。
4、贺知章的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题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5、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6、采莲曲,唐代:贺知章
7、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望人家桃李花贺知章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采莲曲
8、高高的柳树好像用碧绿的玉石打扮起来的一样,无数条柳枝低垂摇荡,好像根根丝织的带子。不知道这纤细的叶片是谁用心裁剪出来的,大概是二月的春风这把神奇的大剪刀吧。
9、贺知章则不然,他和袁氏别业的主人并不相识,于是就不好尽宾主之礼。但是作者却不拘礼法,他毫不拘束,虽然游览没能尽兴,而主人又不相识,骤然相见,无酒款待,这的确有煞风景。但是豪爽的作者声称不必担心,自己早已准备了足够的买酒钱。仅仅二十个字,一个旷达豪爽的文士已跃然纸上了。
10、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1、诗谜是谜语的一种,通常以诗为谜面,以题为谜底。如白居易的“乌鸢争食雀争窠,独立池边风雪多。尽日踏冰翘一足,不鸣不动意如何”,谜底是“鹤”;苏轼的“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到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谜底是“橄榄”;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谜底是“石灰”。
12、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13、诗仙(李白)诗魂(杜牧)诗圣(杜甫)诗囚(孟郊)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五言宗师(王维)七言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
14、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15、《董孝子黯复仇》,这首诗描述的就是汉朝轰动一时的董孝子为母复仇一事。
16、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贺知章的作品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断句一则。唐禅社首乐章顺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福和太和晓发奉和御制春台望望人家桃李花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题袁氏别业咏柳采莲曲回乡偶书二首答朝士董孝子黯复仇断句贺知章的诗:
17、第三四句依旧还是在写景,但写得却是更加生动,也更加唯美,“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别说春天就这么结束,所有的花草树木全部都凋谢了,其实只要细心去观察,还是能够感受到春天的唯美,那镜湖中就有人在采莲。后这两句写得很是有趣,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才情。
18、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9、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20、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二、李白赠贺知章的诗
1、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2、很多人知道诗人身份的他,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为书法家的他~
3、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4、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5、这些谜语诗,无不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情景并茂,趣味盎然,既是好诗,又是好谜。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贺知章的一首诗《咏柳》,来一起领略一下我国古典诗歌中谜语诗的艺术魅力。显然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人人皆知了,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柳”。那么贺知章这首诗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不着一个“柳”字,却处处有柳的呢?
6、别业,即别墅,是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憩之所。这种地方当然是钟造化之神秀,集人工之精华。作者偶来此地,立刻被其吸引,决定小作逗留。
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8、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11、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12、很显然,贺知章的《咏柳》更胜一筹,美得令人心醉!贺知章这首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今此诗被写进了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所以说人人会读。
13、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14、《题袁氏别业》,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散淡、潇洒,不拘形迹又十分风趣,诗人的形象栩栩如在眼前。
15、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6、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神皋类观赏,帝里...
17、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写的是树,说这棵树就像是一位经过梳妆打扮得亭亭玉立的美人一样。倘若单独看这一句,且不知谜底的情况下,还是很难知道它写的就是柳树的。所以需要结合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起来看。树枝就像是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自然就让人会想到柳树。
18、《唐禅社首乐章·肃和》,是唐代的乐府体裁的诗歌,该诗流传久远,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唐禅社首乐章·顺和的概括。
19、《咏柳》——唐代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采莲曲》——唐代贺知章原文: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20、译文: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
三、咏柳贺知章的诗
1、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3、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4、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5、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他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晚年放荡不羁,人称“诗狂”。*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墨迹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6、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7、贺知章的诗有如下几首:《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8、肃和黄祗是祗,我其夙夜。夤畏诚洁,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雍和夙夜宥密,不敢宁宴。五齐既陈,八音在县。粢盛以洁,房俎斯荐。惟德惟馨,尚兹克遍。注:《唐书·乐志》曰:“玄宗开元十三年,禅社首山祭地祇乐:迎神用《顺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入用《雍和》,初献用《寿和》,饮福用《福和》,还宫用《太和》,送神用《灵具醉》以代《顺和》。”。
9、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10、贺知章诗歌今存共十九首:《唐禅社首乐章·顺和》、《唐禅社首乐章·太和》、《唐禅社首乐章·肃和》、《唐禅社首乐章·雍和》、《唐禅社首乐章·寿和》、《唐禅社首乐章·福和》、《唐禅社首乐章·大和》、《晓发》、《奉和御制春台望》、《望人家桃李花》、《送人之军》、《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题袁氏别业》、《咏柳》、(一作柳枝词)《相和歌辞·采莲曲》、《回乡偶书二首》、《答朝士》、《董孝子黯复仇》。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11、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2、贺知章,这个名字在诗人中,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是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3、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贺知章也是一位极有趣的人,当年他在长安初遇李白,两人就结成了忘年之交,为此一起去到酒店喝酒,等到结账的时候一摸口袋没有带钱,于是把随身携带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当酒钱,从而也是成为了唐朝诗坛的一段会话,当时的李白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为此也是欣赏不已,事后还专门写诗赞美贺知章。
14、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1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6、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17、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
18、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9、《唐禅社首乐章·雍和》,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
20、回乡偶书·其唐代:贺知章
四、贺知章的诗
1、《回乡偶书二首》,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2、《晓发》,是写的一首五言诗。并已纳入《全唐诗》。
3、回乡偶书(唐)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4、《咏柳》——唐代贺知章
5、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细节,细腻地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6、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7、这首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诗歌的大意是:
8、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9、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10、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1、唐朝的诗人李白个性很张狂,毕竟对于这么一位才子来说,他狂自然有他狂的道理,不过还有另一位诗人,他同样很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贺知章,虽然他的狂不如李白有个性,但也是狂的令人折服,为此他自己还取了一个别称“四明狂客”。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中对于贺知章有过极为形象的描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两句写得很是有趣,同时也把贺知章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12、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13、曾巩这首诗是继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很大的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14、岐陌涵馀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15、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