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蝉鸣空桑林
1、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2、在歌颂驻守边关,征战疆场的将士时,就出现了《塞上曲》和《塞下曲》这一形式。《塞上曲》和《塞下曲》,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围绕着戍边将士征战杀伐这一主题展开描写的。《塞上曲》和《塞下曲》的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和以耕读为主的汉族,大都延续着以长城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几千年来,打打杀杀,分分合合,成了历代王朝始终解不开的死结。一条长城,演绎着一曲曲沉重悲壮的血泪之歌。
3、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4、同时也千万别忘了,要坚持每天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这样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不容易生病。
5、◀文盲皇帝,酷爱写对联,更写出了一首霸气诗
6、立秋,是正式步入秋季的第一个时节,从这一天起,气温渐渐下降,夏日将渐行渐远。民间许多俗语都来自于这个令人欢喜的节气。“立秋之日凉风至”指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立秋后,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刮北风,小北风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气温的下降,还有心情的愉悦。“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是说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如果立秋时间在下午,就还要热上一阵。
7、《出塞曲》和《入塞曲》的出现,标志着适合于歌咏演唱戍边将士的边塞诗歌雏形的形成。到了开疆拓土的盛唐,这一独特的乐府民歌体诗歌伴随着唐诗,脱颖而出,形成了慷慨激昂,雄浑悲壮的《塞上曲》和《塞下曲》,张扬着大唐帝国的雄风和霸气。如卢伦的《塞下曲》:
8、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9、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10、布於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蝉也有不同的,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3)
11、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12、你好,答案是马属马的朋友在朋友圈中,早已经被誉为“月光族”首领,但是只要他遇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机会,一夜间他可以花光自己所有的才能,让自己的身价暴涨。
13、历史典故推荐:长星落营
14、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15、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16、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7、“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18、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6至5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大的帝王蝉(Megapomponiaimperatoria)翼展就达20厘米(6寸),体长约7厘米(1寸)(4);同样栖息于南亚地区的一种大型蝉(Tacuaspeciosa,有“青襟油蝉”或“婆罗洲巨蝉”等名称)翼展也有18厘米(4寸),其体长则约4至5厘米(2至5寸)。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19、病情分析:主要是耳部的疾病,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听神经瘤,都能引起耳鸣。指导意见:首先要查明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0、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二、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谁的诗句
1、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东南,此处泛指边关。幽并,幽州、并州,古时民以尚气任侠、慷概悲歌著称,诗文中常并举。紫骝,泛指良马。这首诗赞颂边塞健儿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讽刺了那些以骑射为游戏,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尽力耐劳。诗中以自然环境的荒落寒冷来渲染军士们的吃苦耐劳,形成苍凉慷概的格调。。
3、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4、“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
5、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6、天气变得干燥是立秋后鲜明的特点,人往往会出现皮肤干燥,早晨起来嗓子干,鼻子不通气等现象,建议小伙伴们每天清晨喝上一杯蜂蜜水,以便保持充足水分。饮食上可以多喝一点红枣粥、莲子粥等,可提高抗秋燥、防病的能力。
7、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8、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9、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落日无情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出自宋代诗人杨的《初秋行圃》原诗《初秋行圃》落日无情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译文初秋在园子里散步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11、今年的立秋时间较晚,属于“晚立秋”。尽管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但也让被酷暑折磨的朋友们有了盼头。
12、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13、塞上曲》作者: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4、《塞上曲·蝉鸣空桑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5、该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丰富的。
16、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17、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18、王昌龄的边塞诗,意境开阔,雄奇浑厚。他把边塞风情和军旅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塞上曲》和《塞下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区别只是塞上和塞下。《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19、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0、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三、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1、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2、商成汤是一代明君,他在政治上广泛采纳谏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牧业,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成汤带领臣民安居乐业的时候,商朝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天下大旱。汤王想,这连续七年的旱灾,一定是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好,上天怪罪下来了,他决定亲自到都城郊区叫桑林的地方,去设坛求雨,乞求上苍的谅解。在祭祀用的高台前面堆放了一堆干燥的桑树木柴,汤王来到桑林,在祭奠七天七夜之后,正要纵身跳到那木柴燃烧的熊熊烈火中把自己燃烧掉,以此感动上苍。蓦然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只见天空中乌云骤起,布满整个天空,顿时大雨倾盆,整个中原大地,笼罩在茫茫大雨之中。
3、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4、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5、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6、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7、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8、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9、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10、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现象创作的《塞下曲四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第四首诗透露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11、(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12、是:王昌龄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塞下曲四首》原文节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13、译文: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14、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1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6、第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17、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1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9、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扩展资料赏析
20、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四、夏日蝉鸣空桑林
1、其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
2、该句出自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原文如下:
3、投稿|1552802132@qq.com
4、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
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7、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8、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9、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10、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11、欲将轻骑遂,大雪满弓刀。王昌龄《塞上曲》和《塞下曲》的艺术特色。王昌龄,可谓是边塞诗歌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不但继承了乐府体《出塞曲》和《入塞曲》便于入乐传唱的艺术特点,而且把诗歌抒情咏怀这一特色发挥到了,是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从而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2、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
13、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讽刺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14、百度百科——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
15、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原诗《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译文登上高楼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16、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17、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18、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19、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0、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意思是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出自《塞下曲四首其一》。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空桑林表示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五、蝉鸣空桑林
1、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2、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3、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4、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5、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6、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7、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8、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9、秋老虎将近,即使在气温仍然居高不下的换季时也要注意健康,为此贴心的小融给大家准备了一点生活小贴士,一起来看看吧!
10、塞,指要隘,边塞。为了防范匈奴的侵扰,自秦汉修筑长城后,诗歌中的边塞一词,就成了长城的代称。塞上和塞下,就是长城之外和之内了。
11、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2、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3、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14、比喻大将去世。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一: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15、塞上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6、商成汤是一代明君,他在政治上广泛采纳谏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牧业,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成汤带领臣民安居乐业的时候,商朝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天下大旱。汤王想,这连续七年的旱灾,一定是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好,上天怪罪下来了,他决定亲自到都城郊区叫桑林的地方,去设坛求雨,乞求上苍的谅解。在祭祀用的高台前面堆放了一堆干燥的桑树木柴,汤王来到桑林,在祭奠七天七夜之后,正要纵身跳到那木柴燃烧的熊熊烈火中把自己燃烧掉,以此感动上苍。蓦然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只见天空中乌云骤起,布满整个天空,顿时大雨倾盆,整个中原大地,笼罩在茫茫大雨之中。。
17、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18、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19、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0、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六、蝉鸣空桑林
1、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3、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4、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5、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6、《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7、桑林祷雨传说商代开国之君成汤灭夏之后,天大旱,整五年颗粒无收。汤于是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他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一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作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不久之后,天降甘霖。
8、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9、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10、”蝉鸣空桑林“的意思是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该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11、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3个胸部都具有一对足,腿节粗壮发达(若虫前脚用来挖掘,腿节膨大,带刺)。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雄蝉第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雌蝉第10腹节形成产卵管,且较为膨大。幼虫生活在土中,末龄幼虫多为棕色,与成虫相似。螽蝉科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
12、蝉鸣声近,烈日炎炎的夏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微微秋风带走阵阵慵懒,迎来了金秋时节的第一笔画卷——立秋。
13、塞下曲作者: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4、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15、出自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解):
16、蝉鸣空桑林下句是八月萧关道。塞下曲四首全文作者:王昌龄(唐代)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7、从来幽并客,皆向尘沙老。
18、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9、脑鸣可由耳部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另外肾虚、贫血、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也可以导致脑鸣,建议到医院耳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明确病因再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