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弃疾青玉案
1、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2、致力于为古诗词谱写曲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而辛弃疾用奇妙的比喻在这句诗里写出了第三种境界,即高的境界:你执着追求的东西,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4、一说,有兴寄,并非自况,而是寻找一个理想的化身。它属于典型的抒情政治词。那么,这个理想化身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要言之,它具有:不慕荣华,不逐流俗,不畏打击,独来独往的人格特征,是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的“真人”。
5、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千百度:千百遍。阑珊:暗淡;零落。
6、(出处)汉张衡《四愁诗》诗中“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9、“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10、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时间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而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1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13、“生如夏花三十年故乡情歌唱到老,
14、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15、(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16、辛弃疾可谓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的诗词佳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这句众所周知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出自,辛弃疾这首著名的《青玉案》,同时这也是他朦胧的一首词,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首《青玉案》,究竟是写给何人的!但是联系他当时的身世处境,就能够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他写这首宋词的真正用意,既不是为了某个萍水相逢的女子,也不是为了魂牵梦绕的意中佳人。而是在写当时朝廷昏沉不堪的局势,和他自己历经浮沉的身世。因为词中虽然看似满纸都是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但在这些华丽风景的背后,却是灯火阑珊处的孤寂。
17、后来我也专门向有些文物学家,包括到一些博物馆亲自去看,才反复推敲,觉得吕少卫的说法确实是有误。这个“何以报之青玉案”的“案”肯定不是指案几了,更不是小桌子,但是不是案几是不是就一定是碗呢?我们从古人所用的石器,仔细地进行分类就可以看出来了。你比如说,喝酒要用杯,然后比杯子大一点是碟,碟是装零食用的,然后比杯子深一些的叫做盏,“三杯两盏淡酒”,但是盏其实是用来喝茶用的。那么,比盏更大更深一些的就是碗,碗主要是用来装饭用的,比碗更阔更浅一些的是盘,盘子是装肉或者装菜用的。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9、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20、辛弃疾,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人。文,他能与苏轼齐名成为宋代"豪放词之宗";武,他能带着几十个人,勇闯几万人驻守的敌营,智俘叛徒。
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作背景
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布被秋宵梦觉,眼前江山。
3、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4、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5、出自:《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6、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7、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8、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9、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
10、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11、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首吧?全诗写女子孤高冷傲、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什么的超俗形象其实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古人一般写美女什么的都是在形容自己,所以说他们比我们还要自恋!
12、所以后来古人对桌子的分类也分为几种,桌子肯定是有腿的,那么腿短而窄的就叫做“几”,所以我们经常说茶几、条几,那么腿短而宽的就叫做“案”,这就是由有腿的盘子发展来的,腿长而面阔的就是桌子啦。所以有此一大篇小学上的考证,我个人认为像这个词牌还是要读作“青玉案(qīngyùàn)”,它不是青玉做成的碗,而是青玉做成的有足的盘子。好吧,就此打住,音韵训诂太多,有时候真的会破坏诗词的意境。
1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5、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16、经典咏流传:骆宾王《咏鹅》
17、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8、人生的意义在这首词中得以升华,成为千古名句,实至名归。辛弃疾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会与小人同流合污,也不会妄自菲薄。辛弃疾令人佩服之处就在于,他的心态平和,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他都用云淡风轻的笔墨描写,从不妄自菲薄。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19、所以辛弃疾是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方面的感觉,而且元宵灯会的盛景。这正是他技法上的高妙之处,当你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用上去的时候,在这种极其喧嚣热闹的背景衬托下,后的第六感让你“蓦然回首”。那种寻找,那种直觉下的第六感的寻找才特别能触动你的灵魂。所以下片开始,作者在上片营造的元夕氛围下直奔主题。
20、《诗词赏析》人人文学网微诗刊
三、辛弃疾青玉案全词鉴赏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算有名首宋词随便百度下有多资料全词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热闹场面句点睛之笔反衬出孤高淡泊、超凡脱俗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孤高品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千百度蓦回首人却灯火阑珊处翻译下:入夜城花灯好象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又象被轻风吹落星星点犹下雨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路风箫声音悠扬激动玉壶灯光流转整夜鱼龙角抵游戏处飞舞女孩子头上都戴着亮丽饰物身上穿着多彩衣物有插满蛾儿有戴着雪柳有飘着金黄丝缕路上说说笑笑袅娜轻盈地朝人群走去我众芳里千百次寻觅踪影却经意回首之间看孤零零地立灯火零落之处…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3、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蛾儿: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4、豪华的车马在街头行驶,扬起的灰尘飘着醉人的香气。远处传来悠扬动听的萧声,像玉壶一样皎洁的月亮渐渐西沉,它见证了一整夜的喧哗和欢声笑语,见识过鱼灯舞动的魅力,龙灯的威严。
5、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6、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7、感觉《夕阳箫鼓》挺合适,帮你挑了一个版本~http://www.etjd.com/music/wma或者可以试试《春江花月夜》~
8、“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9、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11、怀古。他说:“千古江山,英豪无觅,孙仲谋处”。为什么是孙仲谋呢?因为孙仲谋曾北上攻击曹操。
12、越是苦闷迷茫,越要咆哮大笑
13、宋代的笔记、诗、词对元宵节欢愉的盛况有很多描述和记载,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一首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著名词作。
1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的名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词在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15、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辛弃疾更是命运多舛,他的人生充满着无奈。文武全才的辛弃疾,虽有建功立业、满腔报国之志,心系民族命运之胸怀,收复河山之谋略,却因南宋朝廷的软弱和苟安,壮志难酬。
16、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7、这首词的上阙,辛弃疾主要是通过"花千树"、"宝马雕车"、"凤箫"、"鱼龙舞"这几个意象的描写,反映出元宵夜繁华的盛况。
18、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19、表达着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20、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四、辛弃疾青玉案鉴赏800字
1、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是因为中华大地上同根同源的文化
4、一说,有兴寄,是伤心人自况。是一首带有政治性的抒情词。持此论者,以近人梁启超为代表,其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见梁令娴《艺衡馆词选》引语),今人附和者不少。
5、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6、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7、逝如秋叶一万年赤子心落叶归根。”
8、更多有声作品创作,文化活动策划·执行,请咨询来电:85552011
9、陈永君硬笔行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是写的元宵观灯的女子们,你看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带着漂亮的首饰。“蛾儿”和“雪柳”、和“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们在盛大节日时、出行时头上戴的各种装饰品。这说明辛弃疾眼中所见,满街的女子都是盛装出行,她们欢天喜地的从诗人身边走过,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荡,可是诗人这种极尽渲染之能事,却是为了反衬他的心中不为所动。
11、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1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13、稼轩只能用手中之笔,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用诗词来谴责南宋的软弱无能。于是便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样豪情万丈的词句。
14、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15、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16、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17、辛弃疾的五首比较著名的诗词如下:
18、含义赏析: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19、《迟到》《无言的结局》《阿里巴巴》
20、辛弃疾写青玉案元夕时宋朝的皇帝是宋孝宗赵昚。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五、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1、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2、辛弃疾的《青玉案》有很多,其中著名的的是《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4、经典咏流传:曹雪芹《枉凝眉》
5、经典咏流传:《卜算子·咏梅》
6、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无数写元宵之夜诗词中无可争议的上乘之作。上阕写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元宵夜的热闹与喧嚣。下阕写人,用俗女如云引出藏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卓尔不群的她,衬托出意中人超乎尘世的孤独与高傲。
9、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10、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11、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
12、那么这个盘子里头它就分两种:一种是无足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大多数的盘子就是个平顶的,但古人有一种盘子是有腿的,就像那个古代的豆器一样,它就是有腿儿的,有时候有三个腿儿,虽然很短那个腿,但是是有腿的。这样一来有足的就是案,无足的就是盘。所以,“何以报之青玉案”其实不是说的青玉做的碗,而是青玉做的有足的那种盘子,它也是一种石器。当然,比盘更大的就是盆了,所以“案”其实是石器盘子里面独特的一种。因为这个盘子可以做得很大,然后有玉做的,当然也可以有木质的,那么放大了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几案。
13、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14、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达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15、其实不然,稼轩的婉约词同样经典,甚至不输柳永、李清照。特别是他的一首《青玉案·元夕》,被誉为经典的爱情词,也是有史以来好的元宵词之一。
1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王国维先生奉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的高境界。
17、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通明,烟花绽放,众人欢聚在一起,所有的烦恼暂时抛之脑后。
18、等等歌曲都对两岸乐迷产生了巨大影响
19、暮然回首的“首”不是韵脚,这是一个巧合。正好是u,其实这个字并不用押韵。而且,不仅仅是《青玉案元夕》是这样,但凡所有青玉案的词,都压u的韵。
20、赏析: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