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骊姬之乱
1、此后,晋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国势每况愈下,20年后,直到重耳回国执政,晋国的国力才慢慢得到恢复,史称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五霸”之一。骊姬图谋晋国江山的野心遂告破灭,后投井自尽,也有人说是被人用鞭子活活抽死。
2、点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骊姬原本就对晋献公心存怨恨,故而早就开始算计祸乱朝纲。从晋献公不听从他人劝告,执意立骊姬为夫人这一刻起,其实就注定她和太子申生之间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骊姬顺利的生下了一个儿子奚齐,让她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这种情形之下,她怎么会容忍一个与她非亲非故的太子申生成为晋国的储君呢?一旦太子申生成功继位,对她和她的儿子也极其不利。因此,从她的立场来分析,必须除掉太子。
3、《史记》中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
4、骊姬美滋滋,开始策划一个大事情:
5、在“骊姬之乱”事件之后登上君位的夷吾,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来处理党争的问题呢?为夷吾登上君位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臣里克、丕郑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继位前曾向秦穆公承诺的割让河外列城五一事,登上王位的晋惠公能否兑现呢?
6、后来,画风变得有点少儿不宜:
7、(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
8、重耳和夷吾各自亡命天涯。
9、好一招“缓一缓”,荀息在明知威胁新君的就是里克一党的前提下,依然按部就班地执行“先办葬礼,再继君位”的程序,全然不知道变通,此时的他本来可以用“谋逆”、“弑君”的名义合法除掉里克、郑父,但他竟然以里克党羽众多就放弃了,殊不知,如果荀息公开里克等人的罪行,那些朝中大夫未必会跟着里克一起“谋逆”,荀息优柔寡断,白白错过了诛杀里克等人的佳时机。
10、(1)骊姬:晋献公的宠妃。
11、这时又到了荀息抉择的时候了,摆在他面前的选项依然有三人,重耳、夷吾、悼子。重耳自不必说,年纪长且又是国内公认贤德的公子;夷吾次于重耳,虽然没有贤德的名声,但也是成年的公子;至于悼子,他是骊姬的妹妹少姬的儿子,年纪才9岁。
12、申生之死,全是因为孝顺。他太看重“孝”了,甚至可以说是愚孝,他的孝顺已经到了那种卑微和害怕的地步,他为了孝顺自己的父亲,不敢在朝野中培养亲信,也不敢向别人申诉那些他没有做的事情,是骊姬的诬陷他,他甚至连逃跑都不敢,别说再东山再起了。
13、晋献公即位前,晋国刚刚结束了长达67年的内乱。这内乱的原因,无外乎是对权力的向往:小宗想要取代大宗。
14、要说无论哪个朝代,总少不了那么一两个美女动摇君心,进而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下面就来说说骊姬这个美女是怎么祸乱晋国的。
15、晋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就是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的那个荀息。
16、骊姬终于得偿所愿,让儿子奚齐当上了太子,并在晋献公死后当上了君王。不过风光的日子没过多久,忍无可忍的臣子就密谋政变,杀了骊姬和奚齐。
17、怎么能让我这贱妾的儿子代替嫡子呢?您还是杀了我吧!
18、然后申生说,现在全天下的人都觉得我要谋害自己的父亲,我跑可以,但谁会收留我呢?于是,于是,于是,申生就自尽了……
19、申生依旧打算做好儿子,保持对君父的遵从和孝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待命运的安排。(太子曰:“······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
20、骊姬不是中原人,而是地道的骊戎人,是古戎人的后代。当时晋献公在骊戎打了胜仗,骊戎的国君很怕死,就跟晋献公讲和,献上了两个美女。这是一对姐妹花,妹妹叫少姬,姐姐就是骊姬。
二、骊姬之乱
1、老二重耳比老四奚齐大30多岁,比老五卓子大40多岁。
2、后面的发展,与《左传》中大同小异。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尽。有一点小差异的是这里,《左传》中骊姬紧接着就开始说重耳和夷吾的坏话了,但在《史记》中,重耳二人听说太子被废,匆忙赶来,有人密告骊姬,说他们两人是来问罪的,骊姬恼羞成怒,才设计陷害他们。
3、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的真相!
4、虽然这19年很辛酸,但对以前一直养尊处优的重耳来说,却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心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贵公子成熟了许多,开始伺机而动。
5、古代以纯色为贵,纯色不仅指整件衣服都是同一种颜色,还必须是红黄蓝黑白五种原色中的一种。
6、骊姬以美色获献公专宠,她城俯很深且阴险狡诈,献媚取怜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超群,逐渐获得献公信任,搏得了参与朝政机会;但骊姬得垄望蜀,又长袖善舞,使计离间计,挑拨晋献公与其子申生、重耳、夷吾的关系,逼迫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国外,并顺理成章地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以此影响了历史进程!
7、点评:骊姬原本是一个叫骊戎的小国国君之女,晋献公攻打骊戎,骊戎国君迫于无奈,把骊姬献给晋献公,所以从骊姬的角度来思考,其实她很痛恨晋献公但又迫于无奈只能屈服,这就为后面的乱局埋下了祸根。为什么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呢?原因是当时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已经过世,而骊姬看准了这个机会,利用自己的美色和种种手段深得晋献公宠爱,于是骊姬借机向晋献公大吹枕边风,同时笼络晋献公身边的宠臣游说晋献公,故而有了将其立为夫人的想法。
8、上卿荀息素有声望,又是托孤相国,里克、郑父竟然敢连续发动两次政变,先后诛杀奚齐和悼子,又逼死相国荀息,如此大逆不道之臣,能否安心拥护重耳继位,此乃重耳的“第二疑”。
9、所谓“讳(huì)”,隐瞒、避忌的意思。春秋时期,记录历史的人,根据当时社会的潜规则,要为尊者、亲者、贤者,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和事情。
10、“父亲派我去讨伐东山,不是喜欢我,而是想测试我的能力。所以赐给我偏衣,又给我军权让我统领军队。(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
11、《国语》里没有具体记载祖庙祭祀事件发生的时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奚齐生于晋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于晋献公二十一年自杀。
12、晋献公得到美娇娘骊姬之后,不到很长时间,便生下了儿子奚齐。骊姬功不可没,于是开始了她的离间之旅。
13、《史记·晋世家》: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
14、《荀子·大略》中对玦的描述是: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珪璧瑷玦环都是指玉器,样子各不相同,用在不同的场合。
15、如果从大众的角度来分析骊姬的话,那么她就是一个以美貌色诱君主,霍乱朝纲之人,她的结局可想而知,当然是死于非命,她被认为是古代皇宫内段位高之人,后人对于她的评价多半都是贬低的,认为她心肠歹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尽心计。
16、(尨(máng):杂色)
17、骊姬给肉里放了药,六天后晋献公回来,骊姬说你蛾子祭祀先夫人带回了祭品,专门留给你的。
18、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玉佩。
19、晋献公开心呐,甚至主动对骊姬说:
20、舆论导向基本被骊姬掌握,接下来就是要让太子消失。
三、
1、(36)及难:等到灾祸发生。
2、不久之后,晋国爆发了饥荒,粮食歉收。晋惠公厚颜无耻地求秦国支援些粮食,本来秦国大臣都反对救援晋国,因为惠公背信弃义不肯割让河西之地,但秦穆公觉得惠公虽然可恨,但晋国的百姓无罪,便慷慨解囊,用船只运送了上万斛粮食给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3、看完这段对话之后,我倒抽一口凉气:《纸牌屋》的台词,也就不过如此了。
4、(14)毒:投毒,放毒药。
5、“骊姬之乱”暂时中断了晋国蓬勃的发展进程,从公元前651年到前636年的十五年间,政治局势很不稳定,期间,惠公去世怀公继位,但直到晋文公归国才彻底结束了“骊姬之乱”的影响。
6、(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
7、在祖父和父亲的手中接过家族的重担,吴宗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对九龙仓的产业进行了拆分,并且向内地进军。时间也证明了,他是一个聪明人,因为短短几年国际商场就在内地广泛崛起,成为许多大城市的标配。而这些产业,一年就可以为吴宗权带来151亿的流水。
8、然而,名声在外又深得人心的公子重耳,为什么没能继承君位呢?
9、《左传》中是这样记录的:“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晋献公)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
10、晋公子寄寓列国,使君权以下的卿大夫各职不能得到来自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子弟的补充,只能从异姓异氏中去选拔,而异姓异氏不能像国君宗室子弟那样只需凭借血缘关系就可封地赐爵,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真才实干来获取高官厚禄。国君选拔人才也不能再用血缘关系的近疏为标准,而要选贤任能。
11、可是晋献公就是想废申生立奚齐。
12、公族是指君王的宗法血统组织,即历代国君的直系后裔。公族作为君王的宗法血统组织,是国君政权的血缘靠山和社会基础,也是国君政权的中坚力量和坚强后盾,政治上世袭显要的官爵,经济上世袭发达的封邑,军事上则构成诸侯军队的主力和中坚,因此春秋诸侯列国都是以公室宗族近支作为政权的主体,而晋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确立了与其他诸侯国相异的“无公族”制度。无公族,不仅有悖于宗法制的原则,而且也改变了国君政权的结构,对晋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13、退一步讲,就算骊姬背后有所谓的“优施”出谋划策,她所展现出的政治智商和战斗力,也是相当惊人的。在晋献公面前,三言两语点破申生“爱民”的真相,指点献公试探申生,与大臣斗法,恩威并施,让几个重要人物对此事坐视不管,关键时略施手腕,摆平献公,后步步紧跟,计使连环,利用太子的短暂犹豫,一波逼死太子,驱逐重耳和夷吾。这一段情节,简直是分分钟秒杀甄嬛的节奏,《权力的游戏》中的小指头培提尔也要忌惮上几分。骊姬,干得真是漂亮。
14、而晋献公先是不顾劝告执意立骊姬为夫人,之后骊姬设计陷害太子,在祭祀的酒肉里下毒,这两件事上,如果晋献公稍微理性一些,明辨是非,都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晋献公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做事很冲动随性。
15、申生,你这么孝顺,你爹知道么……
16、如果晋献公真的很看重这次出征的话,不应该在冬天出征,真的喜爱太子的话就不会赐予偏衣金玦。(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
17、骊姬虽能凭美貌迷惑国君,但骊姬母子没办法拉拢晋国国内的世家豪强。所以奚齐即使当上国君,这个位置他也无法坐稳。所以还在国丧之时,奚齐便被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掉,随后骊姬和她的另外一个儿子卓子也被里克杀死。
18、当然,骊姬的所作所为,虽然当时给晋国带来巨大灾难,但也因此造就了春秋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重耳,后来使晋国国力大盛,称霸一时。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辩证法吧。
19、中国古代的“四大妖姬”指春秋时期晋献公的骊姬、与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美若天仙而工于心计,利用君王的宠爱而祸国殃民。
20、荀息虽然对献公临终前的嘱托持保留态度,却因爱护自己名声而不想留下不遵君命的“不忠”之名,导致他明知公子重耳、夷吾均强过奚齐,还是执意要拥立奚齐为君。其实,荀息坚持拥立骊姬之子为君并不是单纯履行君王的遗命,他更多的是想保护晋献公的两个爱子。
四、
1、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2、因为在春秋战国,谥号一般简短贴切,不至于像努尔哈赤谥“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辣么长~
3、对自己的大儿子申生,就用不着那么客气,他的老娘早就死了。死了,就是没了,没了,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了,她背后那个大到令人头疼的家族,也就没办法再插手任何事情,至于重耳和夷吾那两个家伙,母亲都是戎族的公主,背后都是强大的家族势力。好在如今骊姬已经生育,骊戎那些野蛮强悍的战士们,恐怕不会拒绝为自己国家的公主打上一仗。
4、树欲静而风不止,你申生想做乖儿子?那得问晋献公和骊姬答应不答应,显然他们是不会答应的,必欲除之而后快。
5、又故意说,别急别急,别变质了吧,先给狗尝尝吧。
6、也就是说,当荀息无力挽回悲剧时,他第一时间想做的事居然是自杀。自杀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是不能的。这时,多亏骊姬及时劝阻了荀息,称:“奚齐虽死,但他的弟弟悼子还在,可以拥立悼子为君。”
7、冬天出征、被赐予偏衣金玦。申生看到这架势,不知道是慌了还是看不懂父亲啥意思,赶忙跑去找人问问,我爹究竟什么意思啊?
8、在扶立新君问题上又形成两个派别,以里克、丕郑为首的大臣主张立重耳,以吕甥、郤称、郤芮为首的大臣要立夷吾。两党分派使者召重耳、夷吾回国。重耳有远虑,认为国难不可骤弭,打算继续观察时局的变化。夷吾急不可耐想做国君,一面以割“河外列城五”为条件贿赂秦穆公,企图依靠秦国护送他君临晋国;一面以“汾阳之田百万”“负蔡之田七十万”贿通里克、丕郑,以取得反对派的默许。于是,在秦军护卫下,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秦国立夷吾,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当献公死后,秦国便产生了控制晋国的念头。晋人请秦选晋国亡公子纳以为君时,秦穆公以重耳仁,欲立之,秦公子絷劝诫,终立夷吾。其用意秦不愿有个强大的晋国屹立在东方作为它东进中原的障碍,立夷吾是弱晋政策的具体表现。
9、一天,梁五和上关五向晋献公进言,建议派人去镇守曲沃,蒲地和屈地这三个地方,理由是:曲沃乃晋国宗庙所在,是晋国的精神象征和第二都城;蒲地和屈地地处边陲,是晋国边防要塞。晋献公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是这么重要的几个地方,该派谁去镇守呢?梁五早已想好了,他告诉晋献公,镇守曲沃的人选非太子申生莫属,曲沃有晋国宗庙,申生是晋国的未来,没人比申生更合适。而蒲地和屈地,则分别由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镇守。
10、郑父刚走,惠公便迫不及待地要除掉里克,他派郤芮前去见里克,说道:“主公说没有你,他不可能继位为君,这份恩情他本不应该忘记,但是你杀害了二位晋侯和上卿荀息,这是触犯了国法的罪恶,而我又决不敢因私恩而置国法大义于不顾,只有请大夫自尽了!”
11、但是没关系呀,我可以赶他们走!
12、点评:筑城风波这件事,夷吾到晋献公面前告状,而重耳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怨言。在骊姬之乱后,晋献公派人攻打蒲城,重耳本来可以依靠城池抵御,但是他居然放弃了抵抗选择逃亡,而夷吾则是在抵抗不住之后才选择了逃亡。从上面这两件事来分析,这说明重耳是一个重情重义、心胸坦荡的人,而夷吾则是一个心怀不轨,野心勃勃的小人,兄弟俩的品行高下立判。
13、你想想看,周朝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也好,《春秋》也好,几乎都是各国的编年史,只记录了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到了《左传》,左丘明根据史料,给重大事件加上了经过和细节。《史记》中,太史公靠一支通神的妙笔,写活了无数历史人物,但后世的学者,对他的批评也不在少数——唐代的大学者刘知几就批评司马迁,说他有时候竟然将传说当成史料记录,流毒不浅。
14、荀息是晋国第一位相国,曾经辅佐晋武公“曲沃代翼”,献“假途灭虢”之计灭掉虢国、虞国,晋献公临终将奚齐托孤给荀息。就是这么一位忠贞能干的荀息,因为辅佐奚齐和卓子,在里克两弑幼君的情况下,被逼自杀,让人唏嘘……这都是骊姬祸害的!
15、一年之后,晋献公又命令申生带兵东征,大臣里克劝晋献公,说太子是应该在国家里负责祭祀的,而不是在外带兵征战的。太子带兵,这是件很矛盾的事情,如果事事都要请示君王,作为军队的统帅,就没了威严,如果自行决断,那就是不孝顺父亲,与太子的礼仪相违背。这种两相矛盾的事情,何必要做呢?
16、一个国家,现在有了三个君主,我应该跟着谁混呢?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三个。“三公”中,第一个自然是晋献公,另两个是谁,想必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
17、重耳曰:“群公子尚多,何必我?且二孺子新诛,其党未尽,入而求出,何可得也?天若祚我,岂患无国?”
18、狐突完全不认同先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