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邴原泣学
1、译文一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2、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3、这篇文章讲述了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4、”后免费让他读书,其原因与其说是同情邴原的遭遇,毋宁说是因为邴原求学的强烈愿望。
5、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6、①路过②悲伤的样子③白白地④所以;
7、邴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久之,曰:“苟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成国士。
8、邴原泣学读后感(读后感)我们学过《管宁割席》的故事,说到管宁、华歆一起读书的事情。
9、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邴原过去酒量很好,但自从出行求学后,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他只身背负书箱步行,刻苦坚持,到陈留郡拜韩子助为师,到颍川拜陈仲弓为师,到汝南结交范孟博,到涿郡与卢子干为友。
10、老师也被他打动了,说:“只要你有这个志向,我就不收你学费了。
11、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2、①能够②得到③白白地④只是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13、于是引出私塾老师和他的对话,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邴原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没有钱财的人容易哀叹。
14、→→红领巾爱学习第四季入口←←
15、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4《叶公好龙》
16、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少:幼时。③书舍:私塾。④泣:哭。⑤得:能够。⑥学者:学习的人。⑦亲:父母。⑧一则:一方面。⑨羡:羡慕。⑩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⑪得:能够。⑫故:所以。⑬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⑭苟:如果,要是。⑮资:费用。
17、这篇短文也刻画了这位老师的形象。
18、后来,邴原与老乡管宁等人,北渡渤海,去了辽东避难十几年。中原稍微安宁之后,又回了老家,曾经在曹操手下做事。他与“三国第一好人”王修(潍坊市安丘人),曾在潍坊境内当过“北海国相”的孔融(曲阜人),关系都不错。
19、邴原认真求学,吃苦耐劳的刻苦精神。
20、’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二、邴原泣学的译文
1、邴原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几岁的时候,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小声地哭泣。老师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说:“(你)想要读书可以啊!”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如果你有志于读书,我白白地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经能背诵《孝经》《论语》。
2、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3、①能够②得到③白白地④只是
4、我一是羡慕他们有亲人关怀,一是他们能有书读,内心感伤就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
5、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6、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7、bǐng yuán qì xué
8、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9、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10、临别时,师友们都以为邴原不善饮酒,便以米饭、肉菜为其饯行。谁知邴原却说道:“我本来很会喝酒,只是怕因此荒废了学业,所以才戒了酒。如今要与大家离别,诸位为我饯行,我可以破例饮酒一次。”于是,邴原与众师友开怀畅饮,喝了一整天都没有喝醉。
11、邴姓远处有二:以封地名为姓。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城邑(今河南成武县东),为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邴豫死后,其后世子孙为纪念他,便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家族的姓,称邴氏。出自赐姓,属于李姓的改姓。南北朝时期,魏帝在邴殿接见了李广的后代,并赐其邴姓。此后,李广的后代便以邴为姓。
12、②说“苟”:“苟”多作“如果”解释。上文中的“苟欲学,不须资也”,意思是如果你想学习,不需要付学费。又如,“苟利国,何避艰险”,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为什么要逃避艰险呢?“苟”的另一种解释是表示姑且,只顾眼前,如“苟活”,即没有意义的生活。
1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8《晏子使楚》
14、在私塾教书,本来也就是老师谋生的职业,但是老师决定“徒相教,不求资”,免费让邴原读书,显然也是被邴原的求学精神感动了。
15、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3《陈元方候袁》
16、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1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8、恻然:忧伤的样子。
19、《初潭集》是李贽与道学家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他将《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和《焦氏类林》(明焦竑著)两书的材料,重新分类编辑,通过批点、评论来阐发目己的思想。
20、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4《精卫填海》
三、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7《一毛不拔》
2、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3、孩子学习与家庭教育方法分享和研究
4、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邴原泣学的主旨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6、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7、2“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同时并存。
8、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7《读书要三到》
9、作者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概述了邴原的身世和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中间利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10、传统京剧《白逼宫》,川剧叫《血带诏》,而湘剧直接就叫《华歆逼宫》。包括在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担任太尉的华歆,都是一副可憎的奸臣模样。而即使从史料记载来看,邴原的品德也几乎没有瑕疵,特别是在与曹操的交往中。这事儿以后再说。
11、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
12、《邴原泣学》 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13、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请采纳
14、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
15、那些读书的孩子,必定都是有父亲或兄长的。
16、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杨氏之子》
17、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
18、表里如始终如一如既往、一往无前,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应该如此。学无止境,从“泣学”到“戒酒”,邴原长期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这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境界,对你是否有所启发呢?
19、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0、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四、邴原泣学读音
1、1解释:①得②恻然③就学④卒
2、它表示邴原还很小,就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他不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也是去了经济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