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诗赏析
1、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2、自然的门徒在山水间散步,
3、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4、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6、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
7、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8、唯有孝子,才有铁肩,唯有铁肩,能担道义。
9、全诗23行,分为三节。第一节,写树的孤独。诗的开头,“树木向善而生/造就一世的孤独”,暗含着树木因一心向善而永远孤独,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在世风俗雨中,“生长总是让它/挺立起向上的力量”,不仅一心向善,而且天天向上,这十分难得,孤独之中有方向、有追求。它一生与“泥土与四季/和独立的旷野”为伴,尽管“孤独/自不言说”,但是“同病相怜”可能会缓解内心的寂寞,鼓励精神的独立。在此,诗人创设了孤独的背景,增添了孤独的日常感和苍茫感。
10、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
11、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12、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1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4、在第二个部分,当涉及到我在“世界中”与他者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出现了某种分裂,他人与我形成了某种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不能与世俗生活和谐一致,反而成为“我”离开世俗生活之后的庇护,是“我”后的立足之处,后的温暖、后的安慰。因此,“我”的矛盾是因为出现了他者,在他者出现之前,明天都是和谐美好的。
15、第二节,写树的寥落。秋风萧瑟,黄叶纷纷,能引发人的伤感情绪,所以,“遗落的树叶/是一片片伤心的秋天”。孤独的时候容易伤感,何况又遇万物凋零时。当“树叶落尽/一树的孤独落尽”,那剩下的只有“默默生长”的一圈圈年轮,只有“穿过秋天”的一寸寸时间。年轮是看得见的,那是生命的记录,更是活着的信仰;时间是看不见的,那是季节的轮回,更是岁月的沧桑。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而年轮在一年年增加,秋叶落尽,寥落之树将走进更为严酷的冬天,积蓄着从春天再出发的能量。孤独的沧桑感在此呈现,同时,孤独的坚韧性也深藏其间。
16、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17、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
18、从诗歌的第二段开始,诗歌的主题词就是交流,从告诉到祝福,然而,一切都是单向的,只有“我”,没有主体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想象,因此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本来也属于第二段中的“每一个人”,从语义的角度,他们是同样的人,然而却与“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要传递幸福的每一个人,另一种是“也为你祝福”的陌生人。
19、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0、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二、现代诗二首
1、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2、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4、这首诗的第一段,全部是述说“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说“我和他人”。
5、诗歌的第二节主要写日军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带来的种种灾难,诗人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象,以此来控诉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激发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绿芜铺成血茵”、“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血染江南的现实,在一片血光中诗人看到“烙在男女面纹上的耻恨”、“饱涨着怨愤的死尸”,虚实相映的描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在前两节诗中“春风”只“吹散流亡的哀讯”,“再不肯传递燕雏清音”,原本和煦的春风显得十分冷飒无情。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草、花、云、风、村镇,在战争中都不再像从前一样是“柔梦般”的景致。
6、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7、生活在自己的祖国我很骄傲
8、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9、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10、(选自《扬子江诗刊》2016年第1期)
11、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2、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1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14、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15、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16、描写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7、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18、(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19、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0、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三、现代诗歌
1、他的香气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
2、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3、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5、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6、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逆选题错误项的设题技巧而言。归纳此类题的一般设题技巧,及早发现选项障碍,对于答题是有帮助的。一般说来,此类题设题障碍主要有:曲解字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无限拔高;鱼目混珠;故意反说。
7、让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8、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
9、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
10、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11、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12、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13、是它一生同病相怜的伙伴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席慕容《十六岁的花季》赏析
15、从当代进去,从古代出来,
16、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17、第一段,作者以“虚”的“影子”引入“实”。诗人在似睡非睡的朦胧中,看到了他儿时熟悉的苘麻花的影子,苘麻给他带来了一阵清风,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春的力量……
18、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19、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20、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
四、现代诗歌大全100首
1、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2、"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3、如果说第二句相对于第一句是一个转折的话,第二节相对于第一节同样是一个转折——叙事视角的转换。第一节的镜头对准“我”——打江南走过的“游子”;第二节的镜头则对准着上面“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工笔细描,一唱三叹地推进到这个等待中人枯寂的内心。
4、“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6、抗战初期,日军连续攻陷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创作了这首诗。
7、把这个人视为凿去的部分
8、播者简介:马文龙,网名岁岁平安,河北沧州人,喜欢文学创作,更喜欢用心去对朋友的优秀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愿意凭文字靠心声,传递人间的真善美。
9、石匠的性子和凿出的基石一样厚实
10、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11、《青春 音乐》诗及赏析
12、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13、白杨树迎风披襟畅怀大笑——
14、希望幸福停在那宁静的河堤
15、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6、第三节是第二节的回环,“以凋敝的方式离家出走”为什么凋敝?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答案显而易见,文字背后,把一些现实里的种种遗失和残败都间接的表达了出来。现实是什么样的现实?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污染在发展的旗帜下,雾霾时常来遮蔽天空;各种唯利是图互相戕害!这些都需要去向远逝了的祖先祈要调节的药方。那些方子,都在传统的赋比兴里,需要“孝子”通过语言的传承、文明的传承来传播给病了的世人,拯救世人。
17、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18、苘麻花的影子修长、修长,它渐渐地向我走近了,向我靠近了,它手捧着缕缕圣洁的丝麻,献给了我,献给了妈妈。此时,儿时的苘麻又回到我的身旁……
19、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
20、(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诗歌《生命》泰戈尔
1、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平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寻找并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黄金的稻束》是写母亲的美丽还是写母亲的疲倦?咀嚼出这一点对第10题的d项的判断有很大的作用。
2、后两句,点出来全诗的主题,他感谢梦中的苘麻花,把他带回了故乡;提示人类,多使用麻类制品,保护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第三段的三个“带走”,和第一段的三个“带来”呼应巧妙,这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设计。
3、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4、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5、战争与和平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战争,是人人都不想的到的!让战争消失在我们眼前!和平,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平,是人人都想拥有的!让和平永驻人间吧!这首现代诗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6、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7、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8、(赏析)食指,生于1948年,原名郭路生,当代诗人。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诗人以其独具的个性和特色,引领诗坛。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诗歌类作品高奖。在食指的诗中,祖国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这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9、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10、在第一段结尾,“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得积极乐观,在整个诗句内部没有否定性的因素,这所房子令人陶醉,她装满幸福,朝向广阔的海,她的温度是春天,面容是鲜花。作为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一句勾画出明天的“我的幸福”。当只涉及“我”的时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世俗生活是和谐的,亲密的,它们共同构成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既有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12、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13、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14、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1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16、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7、流血飞弹消毁了柔梦般村镇,
18、凿出柱墩、基石、门当、石狮和街石
19、石匠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中的一个群体,诗人车延高眼光向下,聚焦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世界,拿起手中的笔,从石头里凿出坚硬的诗意,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爱憎情怀。作为积极入世的诗人,车延高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观照生活,他的作品不仅承载了强烈的个人修炼意识,而且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底层人群的观照渗透出明显的担当意识,呈现出诸多精美的诗歌文本,应该得到读者的尊重。
20、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六、现代诗赏析
1、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2、在这个空间扩散的过程中,诗歌中的时间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本来属于明天的世界转变为在空间上不可及的世界,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时间被放弃。时间向空间的转换在这首诗重要的句子也表现出来。
3、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这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寻找并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黄金的稻束》是写母亲的美丽还是写母亲的疲倦?咀嚼出这一点对第10题的d项的判断有很大的作用。
4、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先声夺人,把热烈、诚挚的爱涂抹得如此浓重。诗的第二节,“我”以树的形象出现。“树”作为一个意象承载了“我”的爱的全部内涵。五百年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佛,“佛于是将我化作一棵树,”诗人为何要将“我”化作一棵树呢?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我”作为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日日夜夜守望着爱情,坚贞不渝,何等的热烈、执著。
5、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6、“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7、欢迎下方留言交流,点赞支持
8、领受大自然自由气息的熏陶
9、第三节,写树的呼唤。秋凉叶落,树光秃秃的,诗人“站在这株孤独的树下”回忆过往岁月,伤心不可避免,但与“孤独的树”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没有什么伤心/比孤独的树更加伤心”,强化了树的伤心,为诗歌的结尾蓄力造势。你看,那株“落尽叶子的树/只有用伸向天空的树枝/向四季呼唤”,向泥土和旷野呼唤,“冬天过去/春天早来”。这树是万物的代言人,表达着万物的共同心声。这个结尾,虽有落于俗套之嫌,但顺其自然,顺理成章:一心向善,向往春天,就必然会焕发蓬勃的力量。对自然而言,春天是博大的善;而对人类而言,善是美好的春天。
10、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11、答:上阕具体吟诵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这首词下阕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哈哈哈哈
12、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本期主播,岁岁平安。此时此刻,我在河北省沧州市“道德青县,爱心之城”代表本团队所有人员向您问好!
13、青马诗作的特点:托物抒情,委婉含蓄,内涵丰富,又不乏热情奔放,耐人寻味。
14、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5、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