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
1、(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小不忍,则乱大谋。
3、(4)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4、《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5、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6、(答案)(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时的士人在齐家治国的目标上努力进取,当今的各行模范在家国理想的感召下奋勇拼搏。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3、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4、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17、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8、(5)在学习上,兴趣是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1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2、31岁的黄文秀倒在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但她的生命却因她的功绩而变得深刻悠长;91岁的袁隆平献身于消灭饥饿的道路上,可他的高龄也无法丈量那永垂不朽的成就。
3、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本文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6、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中,谈到与人交往问题的有以下几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这些与人交往的言论中没有要有宽容之心的内。不过,要有宽容之心是与人交往前提或者基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强调。
8、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音频误读)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0、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
11、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2、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毅”。
13、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还可以“,;。”
14、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16、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17、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1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20、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拼音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答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3、(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4、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5、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如果是求学人士,可以选择《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作为座右铭,还可以简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而思、思而学”作为座右铭。如果是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则可以化“吾日三省吾身”为“一日三省”为座右铭。
8、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9、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10、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1、是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论语12章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儒家经典名作之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12、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困难的。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15、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7、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四、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4、鲁庄公不听,结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前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7、(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8、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6)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0、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1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14、(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5、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16、(答案)(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7、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18、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9、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五、论语十二章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古时的读书人被称作“士人”,人们在提及时常会加以修饰。“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是曾子对“士”提出的一条准则。
3、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4、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5、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8、“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2)
16、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七则见于《雍也》篇,第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19、(7)逝者如斯夫斯:这,指河水
20、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六、论语十二章
1、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2、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6、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7、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指明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扩展资料:《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8、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9、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10、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