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诗词曲五首课后反思(精选文案103句)

一、诗词曲五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九年级下册语文22课《陈涉世家》微课+预习知识点

3、羹()罗mù()狐裘()锦衾()

4、浩瀚的沙海纵横散布着遍地冰雪,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5、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6、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诗词曲五首》(重要)

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8、把握五首古诗词曲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9、⑤[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散。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1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12、自古就有唐诗宋词元曲一说。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宋词以三苏和陆游李清照等为代表,元曲以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为代表,小说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以四大名著作者为代表。但我个人以为,唐诗我无话可说。宋词就不尽然,其实真正的词的顶峰。除了毛派词以外,还有谁望其项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请问历史上哪一个词人有此气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放在他眼里。我说的是谁,大家都清楚。小说以现代为高。网络时代,百家争鸣、百花开放。试问哪一朝哪一代会有这么多小说诞生。

13、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15、本诗通过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16、我们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体会过辛弃疾豪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有何相似与不同。

17、C.都护(dū)零丁(dīng)羌笛(qiāng)

18、“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9、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课《词四首》微课+预习知识点

20、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二、诗词曲五首课后反思

1、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解析)考查字音字形。“踌躇”“掣”“衾”“雉”不要取下半边字的读音。“裘”“潼”可用形声字来辨析读音。“峦”不要写成“恋”。“鍪”“冢”属于不太常用的字,平时要特别注意。

3、(3)苏轼是一位豁达的词人,在逆境中也常常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如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定风波》)仕途坎坷,却仍不失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江城子·密州出猎》)

4、交代了贬低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寂寞。以典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

5、这首元曲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6、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经过长途跋涉,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六十多年的家乡,回到了我日日想、夜夜盼的家乡。眼前的景象如滚滚而来的浪潮淹没了我的喜悦。这是我的家吗?原本该挂满迎春花的墙已经坍塌,野鸡停在房梁上,用它那豆大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纸糊的窗户已经破败,留下一个巨大的圆形的洞,阳光从洞口射进来。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小木桌如今已腐烂,伴我度过十五个春秋的那张小床也堆满了稻草。我抚摸着丢在地上的破衣服,眼前浮现出母亲织布,一家人围坐一圈,其乐融融,聊天欢笑的情景……

9、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0、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1、(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12、示例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14、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15、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16、(2)①《国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②《国风》是民间文学苑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17、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8、明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19、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0、(答案)(1)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2)同“贻”,送给(3)纵横交错的样子(4)宴请(5)拉,扯(6)中原地区(7)占领,占据(8)孤苦无依的样子(9)这里指史册(10)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三、24诗词曲五首

1、(少年)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同乡的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同乡的人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2、《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5、①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形式点明已是家破人亡。

6、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7、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8、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9、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10、李芬爱工作室:给学生上一堂主题班会课:《家国情怀》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为志。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13、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4、(答案)(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1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6、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17、所谓诗词曲文类酒令,凡诗词、散曲、戏曲、谚语、俗语、成语、曲故、文章、文字的吟咏联缀、拆合贯句等,都属这一范畴。此类酒令具有一定难度,每令一出,都有切合题意及押韵、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限制。旧时多行于士大夫、文人雅士之间。

18、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四、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1、赏析“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两句。

2、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表达的是对故人的悼念

3、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4、九年级下册语文8课《蒲柳人家》微课+预习知识点

5、CA项,“柏”应读“bǎi”;B项,“鍪”应读“móu”;D项,“躇”应读“chú”。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投稿十五天后若未被采用,请另投他处。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9、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10、⑥[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11、请写出这首元曲中表现诗人同情百姓的语句。

12、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13、此题结合创作背景来理解。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借古讽今,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14、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15、(1)《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6、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乙)

17、由于课件内容较大,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资料的家长和同学请按下方步骤领取!

1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我心潮起伏。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我的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五、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

1、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3、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地,比喻黄山高峰的美好境界。

4、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6、试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7、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今,写下此篇。

8、D“只有改朝换代,人民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理解有误,作者感慨的是不论天下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9、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出师表》两课时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通过赞颂古代英雄人物——孙权,讽刺了朝廷,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感慨不管历代王朝的兴与亡,百姓总是深受其苦。

11、(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3、敖建红工作室:读一封信给学生听:疫情期间,学好人生的必修课——自律

14、(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15、李晶岩工作室: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诗歌:《致敬,向你美的模样》

16、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17、①精妙的用词:“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18、①“聚”字用得好。山本是静止的,“聚”字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19、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20、这首诗的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六、诗词曲五首

1、敖建红工作室:“疫”路有英雄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凝。

3、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甲)

上一篇上一篇:好诗词(精选文案5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