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膑与庞涓
1、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2、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51集
3、而孙膑则是老老实实地在鬼谷子学校学习了四年本科专业,还差点上了研究生。孙膑听说师兄庞涓毕业以后,在魏国混得很好,所以刚毕业就屁颠屁颠地去找师兄了。02庞涓对孙膑下手,主要就是担心孙膑的光辉盖过自己。庞涓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靠一张毕业证书和自身的能力,便坐稳了魏国大将军的职位。当时魏国是中原大国,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军队强大,尤其是魏武卒更是当时战国强大的军队。
4、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听从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太高兴啦!”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5、“庞涓斗孙膑——败定”指败局已定。庞涓:战国时魏将。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出处: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三章:“端姑说:‘……咱边区可跟抗战时候不同了,地盘多、人多,枪也多了。老蒋呢,日本人来了他夹上个尾巴跑,日本人垮了,他伸着个老长老长的爪子又来了……别看国民党凶,可现在地上是冷风,地下是火炭,真是庞涓斗孙膑,他是败定了。”。
6、史载,庞涓(?-前341),战国初期魏国名将,也是整个战国时期具文韬武略的将军。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促使魏国称霸诸侯。
7、列国不敢轻举妄动,纷纷到场听令,只有齐国和韩国没有派人应召。魏国国君一看,齐、韩二国分明是存心与我抗衡,那就是我的敌人。随即,魏国国君便派兵攻打韩国,齐国一看,这不是欺负完韩国还要欺负我齐国吗,干脆出兵支援韩国,攻魏而救韩。
8、当孙膑依依不舍地送别庞涓时,二人又想起了昔日的约定,便互道了“苟富贵,不相忘”之类的话语。下山后的庞涓去了魏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谋略,顺利地成为了魏王手下的一名掌军统帅。庞涓嫉妒孙膑,设计将其谋害自从当上了魏国的统帅之后,庞涓过上了梦想中的富贵生活。闲来无事之时,庞涓就想起了仍在跟随老师学艺的孙膑。
9、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同盟国韩国的恐惧,于是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件下亲近起来。
10、可孙膑就不同了,他有一个牛的祖先,那就是孙武。当年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够称霸东南,其实所依靠的,那就是孙武的帮助。
11、不知道他受此刑惨叫的时候,他那个曾经的师兄是在一旁冷笑呢?还是痛苦呢?
12、后被秦华礼等人救出魏国,赶奔齐国,后孙膑在马岭道用兵,庞涓中计,拔剑自刎,也是个罪有应得。
13、结果齐国这两个大夫未进入平陵攻战,在路上就遭到了魏军侵袭,齐军大败。魏军开始骄傲轻敌,不把齐国放在眼里。
14、至此,友谊之船彻底翻了,以庞涓的死终结。
15、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
16、可以这么说,庞涓属于自己上进的富一代,而孙膑则是受到祖先福泽的富多代。由此可见,庞涓要显得更加不容易。
17、而就在庞涓逃回魏国,重整旗鼓之后,二人又迎来了一次对决。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而韩国本就是三家分晋之中实力为弱小的一个,自然是无力抵御,便向齐国求救。而齐威王又一次派兵前往征讨。田盼为主将,孙膑再次为军师。而围魏救赵的戏码又一次上演,而庞涓只得又一次撤军回救,但这一次庞涓显然更加小心。但就在孙膑命令士兵不断“减灶”示弱之下,庞涓还是轻信突进,终在马陵之地孙膑早就为庞涓扎好了口袋,甚至还命兵士“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埋伏在侧的齐国军队万箭齐发,魏军已被消灭殆尽,而庞涓也眼见大势已去,便自刎而死。
18、一天,先生将孙庞二人叫进庐棚说:“从今天起,我坐在庐内三天,看你们谁能把我请出庐去?”
19、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40集
20、庞涓比起孙膑来就要差一些,尤其是在心性方面,庞涓不仅是个小心眼的人,而且极其骄傲自大。虽然他也很聪明,可远远不如孙膑刻苦,每次学习的时候都感觉自己会了,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不如孙膑,这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伪学霸。在鬼谷子身边的时候,庞涓表面上对于孙膑很恭敬,一副认孙膑当大哥的样子,其实内心已经咒骂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二、孙膑与庞涓的关系
1、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
2、孙膑在狱中忍着耻辱和剧痛开始装疯卖傻,时间一长,庞涓便信以为真,认为孙膑真的被自己折磨疯了,便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
3、第豆腐业神。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假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4、孙膑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5、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马陵之战的魏将是庞涓。如《魏世家》中说,当时魏军任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结果,魏军在马陵失利,齐国擒住太子申,杀了庞涓。
6、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23集
7、庞涓下山后来到魏国,成为魏国大王重用之人,然后过了几年孙膑也下山了,来投靠自己的师弟。在魏国大王对他们两人的考验中,孙膑占了上风,庞涓深知如果把这个有才能的师兄留下来,自己便不再会被重用,他便诬陷师兄与其它外贼勾结,想要谋取大王的江山。而孙膑也因此锒铛入狱,脸上留下了刺青,膝盖也被生生剜去。
8、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扩展资料桂陵之战
9、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至于鬼谷子是何方神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给出定论,因为这位师傅实在是太厉害,所教出来的徒弟,个个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10、这次,孙膑制定计策,下令齐军退兵。
11、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28集
12、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56集
13、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17集
14、通过“马陵之战”,孙膑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建立了功勋,还给了小人庞涓一个既痛快又彻底地反击。庞涓自杀身亡,孙膑大仇得报,也算是还了孙膑一个公道。
15、孙膑没有发现庞涓的险恶用心,拖着两条伤腿忍痛抄写《孙子兵法》。后来看守的狱卒实在看不下去了,将实情告诉了孙膑,孙膑才看清庞涓的真实面目。为了逃出庞涓的魔爪,孙膑开始装疯卖傻,庞涓送他酒肉吃,他掀翻在地,庞涓不太相信,就故意送些粪便试验他,孙膑竟然将其送往口中。这下庞涓相信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庞涓的警惕。孙膑始终在寻找离开魏国的机会,后来听说齐国有使臣来访,他想尽办法见到了齐使,向其诉说实情,齐使很早就知道孙膑的大名,没想到他竟如此境遇,于是巧妙地用运茶车携带孙膑逃出了魏国。
16、庞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拔剑自刎,死前长叹:“遂成竖子之名!”另一说被乱箭射死,齐军趁此机会大败魏军。史称马陵之战。
17、一日,庞涓闻听魏王正在招募贤才,就动了下山的心思。他来到老师的房门前,刚想求教一却听见屋内老师鬼谷子正在和孙膑对话。
18、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一定战必胜,攻必克,此时正值庖丁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肴,惠王大加赞赏庞涓,封他为元帅职,正好应验了“遇羊而荣”。
19、但是孙膑不会像庞涓一样,到处征伐,也不会为了私仇而兴兵伐魏。故而,两人一直也未在战场上碰面,直到十三年后。当年的仇敌,赵魏两国竟然联手起兵攻韩。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直处于弱国状态,虽然申不害的变法让其国力稍有提升,但是面对两国联军,韩国也只能向别国发出求救,此时的各国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只有齐国起兵前来。
20、齐威王抓住魏、韩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一次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直奔魏都大梁。此时,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三、孙膑与庞涓是哪个朝代的
1、据史料所载,鬼谷子一生共有弟子500余位,其中,有名气的当属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和徐福这6位。
2、庞涓果然在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看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3、遥远处,庞涓在暮色里看见隐隐约约反光的大树,上面隐隐约约有字,庞涓名手下点亮火把仔细观看的时候,顿时响声雷动,万箭齐发,庞涓瞬间知道中计,大喊一声:遂使竖子成名!就自杀了
4、深山里的枯寂和外面的繁华是十分不同的,时间久了,庞涓难免产生了对花花世界和功名利禄的向往之情,但学业方才一知半解,庞涓只得忍耐心性,继续跟着鬼谷子老师学习。
5、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6、在黄岛民间,至今流传着孙膑庞涓的故事。
7、孙膑到达齐国后,很受齐王及大臣们的重视,被派在大将军田忌帐下做军师。他建议田忌"围魏救赵"成功解救赵国之危、击败由庞涓领军的魏国,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后再次"围魏救赵"加"减灶惑敌"助齐国太子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并且在此次战争中通过诱敌深入,将庞涓及其魏国彻底打败,终庞涓因两次惨败给孙膑而羞愧而亡。
8、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33集
9、鬼谷子其人,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因其修道,所以又有一个道号称玄微子,而鬼谷子的称号则是因其在东周阳城一座山谷中修道,这座山谷丘高沟深,林木茂盛,到了夜间更是鬼火闪动,幽不可测,当地人称为“鬼谷岭”,鬼谷子后来隐居此地修道,自号鬼谷先生,于是人们便尊称他为鬼谷子。
10、孙膑与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的说法来源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和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
11、尽管孙膑严重影响了庞涓在魏国的地位,但庞涓也不能够直接杀死孙膑。因为他们二人师出同门,情同手足,如果庞涓直接杀掉孙膑,会被天下人所不耻,会让他的个人形象遭到毁灭性打击,无法立足,他也更加难以统帅军队,让士兵们跟着自己卖命。
12、庞涓上任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当时,他每战必胜,每攻必克。于是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去到魏国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他还打败了当时已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奇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
13、当然,齐国也包藏祸心,即等了一年多才出兵救援赵国,围魏救赵时,庞涓起初并未回兵,等到邯郸城破之后,才派兵回国。
14、后来,魏国国君决定称王,在都城外摆出了天子的仪仗,想要仿效齐桓公集合诸侯听令于自己。
15、孙膑和庞涓本应亲如兄弟,为何要斗智,又为何终反目成仇呢?同门师兄弟本该一生交好,怎奈人性有别,一善一恶鬼谷子因其隐居于鬼谷,故以地名而得称为鬼谷子。他是当时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名士苏秦、张仪的恩师,人称“鬼谷先生”。
16、所以说庞涓的祖先当中,并没有出色的军事家。他去学习军事,纯粹都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完全没有先辈们的支持和帮助。
17、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武卒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想齐国求救,齐国要出兵救赵,在选主将的时候,齐威王想到了孙膑,以小观大,已知其才,更何况他是兵圣孙武的嫡系子孙,家学渊源,希望他出战。
18、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19、孙膑怀着对新生活的热望来到师兄庞涓所在的魏国,俩人一见面显然很激动,少不了谈及过去几年彼此的生活,更少不了暗中考校彼此的学问有无长进,后庞涓惊奇的发现这位师弟的学问已经远远将他甩在身后!
20、而孙膑后功成身退,居住在齐宣王封给他的石闾之山,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他终隐居在师父的云梦山,完成十六章《孙膑兵法》流传于世,自己也得以善终。
四、孙膑与庞涓的后一战
1、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44集
2、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42集
3、第五是泥塑业神。无锡惠山泥塑从业者,从很早就供奉孙膑为本行业祖神。传说孙膑曾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再后来,惠山人把孙膑捏泥人的技艺继承了下来,从此惠山泥人声名远扬。总之,庞涓的反面形象衬托了孙膑多才多艺、智慧超人的光辉形象。
4、庞涓的嫉贤妒能是魏国的缩影。战国时期,魏国曾开文明风气之先,有识之士纷纷以去魏国求学游历为荣耀。安邑、大梁两座都城,曾先后成为天下人才为集中的风华圣地,鲜有名士大家不游学魏国而能开阔眼界者。为此,魏国若想搜求人才,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魏国在战国时期流失了大量的人才,以下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与魏国失之交臂:
5、一路追来,庞涓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那就是齐军留在身后的起火土灶越来越少,第一天有十万个,到了第二天只剩下八万个,而第三天,庞涓只发现了少得可怜的两万个土灶。
6、原本即将学成的孙膑看了魏国士兵送来的信件,认为庞涓还真没忘掉自己这个兄弟,就拜别了鬼谷子老师,高高兴兴地跟随士兵来到了魏国。
7、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11集
8、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
9、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10、《史记》中说过:“孙武既死,后百余年有孙膑。”孙膑和庞涓都是是鬼谷子的徒弟,两人勤学好问,每天辛苦钻研,兄弟之情甚是浓厚。
11、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39集
12、至于孙膑功成名就之后隐居深山,专注于研写《孙膑兵法》(该书的竹简本于1972年2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为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3、不过孙膑推辞了,他说:“我是受过刑的废人,如何能做主帅?”言辞淡漠却让人听了心痛。
14、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15、虽说鬼谷子不愿侍奉人君,只喜隐居,但他却不拒绝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对外进行传授和讲学。
16、孙膑出生的时候,自己家里的家庭情况还是不错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师的教育,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庞涓,两个人都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于是两个人谈话投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17、“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魏王十分高兴。
18、虽说眼前庞涓还能以腹中的学问建立起一些威望、得到富贵和荣华,但将来呢?如果将来孙膑出师,成了我庞某人的同僚或者敌人,那么我又该何去何从呢?!
19、想到这里,心性狡黠的庞涓便心生一计,他迅速拿起纸笔,写了一封信,命手下带着信和礼物去鬼谷找孙膑,声称欲请孙膑出山,为魏国大业效力。
20、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五、孙膑与庞涓的老师是谁
1、乡村党员医生张计兰:小医大爱诠释别样“情怀”
2、大做尊贤敬贤文章,敬贤之名传遍天下;
3、善于观察的孙膑自然不放过一丝机会,那就是大家熟悉的田忌赛马,使得孙膑受到田忌的尊重,而不是仅仅一门客。
4、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27集
5、面对当时赵国邯郸危在旦夕的局面,虽然主帅田忌想直驱邯郸解救,但是孙膑却说,才是不如直取兵力空虚的魏国。于是“围魏救赵”的典故便由此而来。而在得知魏国都城被围困,庞涓只得赶紧撤军救援,而孙膑对于这位出自同门的同窗行军自然亦是心知肚明。在桂陵设下埋伏,大败庞涓。
6、之后庞涓更是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私下里告发孙膑通敌叛国,于是魏王很生气,按照当时魏国的刑法将孙膑的膝盖骨挖掉了,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让他这一辈子都无法正大光明的做人。
7、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
8、结果庞涓还真的抓住了孙膑,让人把他的膑骨去掉了,让孙膑无法直立行走。孙膑在回到齐国之后,内心一直咽不下这口气,心里想着,我把你当兄弟,你竟然还要杀死我。孙膑跑到齐国之后,成为了田忌门下的一名谋士,在田忌的推荐下,进入了齐国的朝堂。至此,孙膑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后来齐国和魏国的战斗中,孙膑屡次挫败庞涓,结果在一次战斗中,庞涓被庞大的齐军包围,自杀身亡。
9、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34集
10、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11、孙膑与庞涓,一个是齐国军事家;另一个是魏国名将,两人曾经义结金兰,共同拜"纵横家的先师、兵家的师祖"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但后来却反目成仇,终孙膑成为闻名四方的军事家,庞涓因屡次败给孙膑饮恨而亡。这到底为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
12、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鬼谷子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鬼谷子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况且正是一代兵圣孙武的嫡系后人,就把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授与他。孙膑认真学习了《孙子兵法》后,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13、庞涓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带兵追逐齐军,就在路上他发现了,军队做饭用的土灶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于是他断定大部分齐军都已经逃脱,所以他抛下了自己的步兵,只率领自己的骑兵进行追击。追击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的时候,再次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这一次庞涓没有那么幸运,他被乱箭齐发的齐军射死在马陵道上。
14、在他刚刚回到齐国时,被人引荐,见到了当时齐国的大将军田忌。两人侃侃而谈,田忌觉得孙膑真乃大才,对他的想法大为赞同。于是便留他在自己府上做了宾客。由于齐国人喜好赛马,便有了田忌赛马的典故,孙膑以兵法之道帮田忌赢得了比赛,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赐。于是田忌将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也认可了孙膑的才能,以孙膑为师。
15、庞涓心里巴不得让孙膑告诉他,但一时又不好开口、硬逼。
16、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49集
17、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18、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19、其实,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20、这一发现意义重大,除了证明《孙子兵法》、《六韬》等不是伪书之外,《孙膑兵法》等书籍里记载的内容,还改写了历史,证明了孙膑果然强于庞涓。
六、孙膑与庞涓
1、以魏惠王为代表的几代魏国国君,对待人才的态度可用四个字概括:外宽内忌。
2、有一天,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阵,庞涓却茫然不识。为怕失面子,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庞涓听罢,赶忙走到魏王面前讲一番。待孙膑布置完毕来到魏王前,所答自然与刚才庞涓所说一样。“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魏王于是以为两人才能不分高下,十分高兴。
3、温州鼓词《孙膑与庞涓》第38集
4、从史料上看,孙膑与庞涓之间,除了上述两件事之外,还有一次沙场直接交锋,即桂陵之战。所谓桂陵之战,即是魏国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邯郸,齐国后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去救助赵国,而是围攻魏国,促使庞涓回兵救援。
5、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6、● 范睢,魏国人,在魏国结仇投靠了秦国。提出远交近攻,先灭魏国。
7、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