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征名言
1、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2、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4、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转发,推荐给你的朋友,如果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订阅“成方三十二”
5、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6、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8、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9、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10、魏征,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而闻名。
1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2、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3、唐太宗说这句话的典故:
1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15、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6、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择官》
17、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9、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0、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魏征名言以铜为镜
1、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2、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3、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4、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5、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6、译文:魏征回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
7、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8、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9、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0、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滋养意义
11、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12、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13、儒家读书只为成就圣贤境界
1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5、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16、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7、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18、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9、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0、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三、唐代魏征名言
1、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
3、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4、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5、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6、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7、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择官》
8、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9、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1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1、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12、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13、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14、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15、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1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17、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18、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19、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20、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四、魏征名言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1、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2、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他没有妻妾成群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唐代谏臣魏征对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要求
3、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4、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5、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7、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8、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9、魏征名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0、魏征,这位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样的情况下,身为朝廷上的一名高级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这般石破天惊的见解
11、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12、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1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4、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15、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
16、北大哲学教授杨立华:儒家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
17、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8、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1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0、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五、魏征名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6、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7、(国学商道)儒家“八德”中的管理之道
8、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9、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
11、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12、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5、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16、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7、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廉洁·廉政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生活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谦虚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励志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8、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1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20、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六、魏征名言
1、魏征分析了敌我情况,但因职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建议道:魏公(李密)虽然很快取得了胜利,但骁将锐卒死伤过多;军中府库空虚,对有功的将士又未给予赏赐,战士们求战的心情并不积极
2、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3、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7、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8、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9、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住原则、从实际出发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许多长期不决的诉讼案件。天子命令他秉公处理,魏征一向不熟悉法律,他处理这些事只抓住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很心悦诚服。对于法律的使用,魏征认为应该赏罚分明,全国划是不应该因为亲疏贵贱而有所轻重的。赏赐不当,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亡。
10、魏征是道家人士,明白了道家的特点,就可以更好了解魏征的所为,佛家主张普度众生,儒家主张舍生取义,而道家则主张上善若水
11、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12、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13、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14、 “荣辱之责,在乎已而不在乎人。”
15、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
18、解释:使用人才,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19、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20、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2、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3、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4、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5、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6、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7、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8、“成方三十二”致力打造为广大青年提供央行动态和金融政策信息、传播正能量的服务窗口
9、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10、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11、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12、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14、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15、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16、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17、魏征名言如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