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点评: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得淋漓尽致。实乃千古佳句。
3、(3)铁道游击队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4、(图文自网络,reallylife明天精彩继续!)
5、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
6、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7、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8、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9、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10、就是乡间小儿。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邻居们都认识,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就笑着上前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这一问,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儿童的天真活泼,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
11、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2、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13、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4、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5、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6、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回乡偶书》的诗作,
17、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18、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9、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20、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二、
1、(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是错的时间对的人。如果他没有出现,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现了,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只好含泪还回明珠,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世间缘法太难讲,若是有缘有份,自当共结连理,若是无缘无份,自当对面不识。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有份无缘?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3、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5、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此文章!
7、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说了好几层层意思,用“少小”跟“老大”做了时间上的对比,“离家”与“回”,做了空间上的对比。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做了人事上的对比。
8、点评: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曾言「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萧绎笔下的姑娘貌美如玉,嫁给了汝南王元悦。此处的「碧玉」指的是春天嫩绿的柳叶。
9、(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1、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2、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3、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5、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6、然而元人高明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句,却是流传甚广,几乎可以用人尽皆知形容。
17、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8、而殷先生的《同州端午》,则是这样的:“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9、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20、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三、
1、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特别的熟悉。却又一种说不上来的别扭。
2、瑞丰堂释读:在有诗狂称号的贺知章先生死去后三十六年,一个叫做殷尧藩的诗人在嘉兴诞生了。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明明说着人死灯灭,万事皆空,却放不下想看看这江山成一统。陆游始终都是那个僵卧孤村却有铁马冰河入梦的陆游。怀才不遇也好,壮志难酬也罢,陆游一生真正遗憾的绝不是个人的浮沉荣辱,而是大宋的破碎河山。该是怎样的执念,才让弥留之际的老人不忘叮嘱儿孙,将来如果大宋的军队收复河山,一定不要忘记来我灵前相告。或许陆游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六十多年,真的实现了“九州同”。可是一统天下的却不是宋朝的王师,而是元军的铁蹄。宋末元初的诗人林景熙见证了这悲凉的一切,写下了《题陆放翁诗后》,末句云: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或许我们该庆幸陆游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吧……
5、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6、笑着问我: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啊?
7、首先当然是因为唐代的大牛太多,小虾米没有竞争力,而元朝基本上是一个沙漠状态。
8、(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9、总监制:都基云监监制:赵波
10、其次可能是因为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八股取士深入人心,社会总体走的是清苦严谨路线,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考个秀才举人进士,弄个八府巡按什么的当当,远比关心宫里面有什么太太小姐实在的多。
11、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14、后人为将军做传,为英雄立碑,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又有谁还记得?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他们可能是贴心的情郎,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
15、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6、一个离家许久,而且是自小离开从未回过,却念念不忘家乡,今天终于完成心愿的老人形象,瞬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17、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就全诗来看,二句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
18、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
19、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20、(2)武工队凭着青纱帐掩护,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四、
1、⑤衰(cuī):减少,疏落。
2、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3、今天的进化论是如此文艺,大家还习惯吗
4、边地早寒,草已经枯黄了。
5、点评: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已经年逾八十。除了家乡的老人们对他还有记忆,家乡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他,把他误认为是远方来客。
6、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7、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8、不考虑先入为主,你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会被轻易打动吗?
9、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10、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1、悲剧的是,一如网络上的段子手,绝大多数的读者吃了鸡蛋,并没有能够知道这个蛋究竟是谁生的。
12、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13、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14、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15、如镜子的水面上,没有风却起了涟漪水波。
16、如需用图,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17、笑问客从何处来。原诗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8、我口袋里装满了买酒的钱。
19、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0、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后面两句,表面上看,两首诗其实是差不多的。然而,当你深究“深惊讶”与“不相识”,“却问”与“笑问”之间的区别时候,贺先生那种浓浓的无助感,悲哀感,会扑面而来。
五、
1、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2、元人高明“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句,世人多有引用,独不知唐人施肩吾《帝宫词》有:“十年宫里无人问,一日承恩天下知”之语。
3、本来我们应该会将他随手掠过,就像庭前一片被风随意吹过的叶子。然而因为一首诗,我们偶然留下了对他的记忆。只可惜并没有多么的美丽与强烈。我们都知道,贺知章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叫《回乡偶书》的作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给我们的童年和老去,都制造了一幅生动的图画。
4、会稽山雾气散了,山体和草木都显露出来。
5、(4)水上游击队利用芦苇荡作为掩护,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6、“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7、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8、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9、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10、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2、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还有人在水流之中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14、点评:出自《送人之军》。贺知章写诗,送别长子贺曾从军边塞。此二句写边塞环境奇特,天气寒冷。贺曾后来官至会稽郡司马。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7、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影响深远,施同学的句子却无人问津呢?我想不外乎这几条原因。
18、今天不会因买酒而发愁了,
19、作者简介: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六、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
1、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2、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3、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4、瑞丰堂释读:提起元诗,一般可以用不足论三字一笔带过。
5、儿童相见不相识形容的生肖是——龙
6、贺知章才名早著,神龙年间便已名动京城。武则天证圣元年,贺知章考中进士,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累迁至礼部尚书。贺知章喜欢饮酒,晚年时曾经在紫极宫遇见李白,并称赞李白是谪仙人。贺知章擅长书法,尤其精通草书和隶书。与当时的书法大家张旭齐名,时人称他们为「贺张」。南宋学者施宿在其编写的《嘉泰会稽志》提到「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大意是,当时贺、张二人知名,所到之处,人们会备好笔墨纸砚,让他们留下墨宝。
7、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8、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9、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点评:贺知章喜欢饮酒。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贺知章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号称「醉中八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把贺知章列为第一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为第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为第七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1、悼亡诗总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锥心刻骨,有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缱绻情深,可是每每想来,在心头萦回不去的,却是贺铸这痴绝的轻轻一问——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旧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坟,空空的睡榻,凄恻的风雨,伴着诗人“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一切都是都那么凄厉,可到了结尾,却只剩下一点痴缠温柔——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温柔贤惠的妻子挑亮了案头的灯,一针一线细细为他补一件衣裳。没有赌书泼茶的闲情,没有红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个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将陪伴诗人以后无数个无眠的夜。往事如昨,周遭如故,可那个惺忪着睡眼为我补衣裳的人如今却再也不在了……
12、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13、这首诗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