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基本的句式
1、首先,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确。其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再次,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后,《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2、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如《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4、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5、②反映战争徭役的诗篇。《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小雅·何草不黄》反应出沉重的徭役不仅给服役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家庭生活。
6、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aacute;otiaacute;o):文静美好的样子。
7、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8、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9、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10、《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提高美学鉴赏力
1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12、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13、赋、比、兴表现手法。
14、《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15、文艺学人literature
16、《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力
17、《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8、《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此,有的描写隐士生活,有的感叹人生短促等等。《诗经》的内容博大,堪称一部文化百科全书。
19、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0、(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二、诗经基本的句式
1、形式的特点: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重章复沓的章法。
2、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3、(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4、《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5、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7、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8、(3)《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后世也有极大影响。
9、简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10、《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即为纯真质朴,中和雅正,并教导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11、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12、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13、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14、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15、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16、《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17、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18、《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各国民间的歌谣,吟咏地方风土人情、生活动态。雅为朝廷宴享公卿大夫的雅乐。颂为祭祀先祖鬼神的乐歌。
19、具体说不清楚。这个应当是和音律节奏有关。不仅是诗经的句式如此,在中国古诗的发展上也是一样:诗经四言,汉诗开始五言,然后就是七言,只有极少游戏之笔有六言诗。除了四言是二二节奏之外,长于四字的都是二三分节,(八言也是如此,而不是二二二二的分节),六言似乎无法划分。
20、灵,在诗句中意为,善、好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为聪明、心灵手巧。雨,及时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润泽之意。灵雨,一是结合诗句意思来看,寓意宝宝善良纯真,如柔风细雨般打动人心,二是意指聪明机灵,反应快速,灵气满满。将来舒心自在,性格乐观。同时灵雨作为名字意境悠远辽阔。
三、诗经基本的句式是五言
1、////////////////////////////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⑤反映郊庙祭祀的诗篇。周人十分重视祭祀,《诗经》中的这类作品反映了周人的祭祀活动和宗教意识。《大雅·云汉》即反映了周人畏天敬祖的思想。
4、⑥反映贵族燕飨的诗篇。这类诗反映了周人燕飨时的礼仪和风貌,对于培养士大夫清高文雅的情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小雅·鹿鸣》。
5、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由杂言渐趋向五言,是中国史诗上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6、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7、综上所述,《诗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培养了中国后世文学,也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诗经》将具有永恒的意义。
8、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9、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10、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11、《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14、《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15、释义: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贵花卉,既有栗子树也有那斗寒梅。
16、《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17、(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8、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9、《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20、具体说不清楚。这个应当是和音律节奏有关。不仅是诗经的句式如此,在中国古诗的发展上也是一样:诗经四言,汉诗开始五言,然后就是七言,只有极少游戏之笔有六言诗。除了四言是二二节奏之外,长于四字的都是二三分节,(八言也是如此,而不是二二二二的分节),六言似乎无法划分。
四、诗经基本的句式是四言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区区四字,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等。
2、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3、《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5、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6、“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7、《诗经》在艺术风格上,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它的叙述方式以抒情为主,艺术水平很高。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以“赋”、“比”、“兴”为主要方式。“赋”即平铺直叙,“比”即比喻、打比方,而“兴”则是先言他物而引起自己所咏叹之物的特殊方式。《诗经》由于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现实性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9、(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10、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11、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12、答:《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13、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
14、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15、这是一首迁谪诗,系为抒发强烈悲愤之情而作。“嘉”本义是赞美、美好,象征着女孩子心地善良,惹人喜爱。“卉(huì)”是草的总称。“嘉卉”的本义指美好的花草树木,所以给人感官上美好,字形优美,意境美不可言。寓意着暗喻女孩子要像草木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惧风雨,美丽动人。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8、《诗经》之所以被中学课本节选使用,除却其内涵价值以外,其修辞与韵律之美也是值得关注及开发利用的。作为一部教育文学作品,《诗经》的文章内容并无定法,充满多样化的修辞,《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所以用在语文教学中,将充分发挥其修辞学的案例功能。
19、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0、译文: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五、诗经基本的句式是什么
1、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2、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
3、《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4、《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重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占。如以“依依”、“霏霏”,来描述柳、雪之态。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有很多,如双声如“参差”、“踊跃”、“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绸缪”等等,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7、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8、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9、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10、③《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多种的用韵方式,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丰富、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等奠定我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后世一切诗歌样式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的初始之源。如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观沧海》都是四言体,东晋陶渊明亦有四言体传世。
11、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12、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13、白话译文: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14、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5、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16、原文中的句子: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17、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18、《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19、《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0、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六、诗经基本的句式
1、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2、《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3、《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5、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
6、(参考答案)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7、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隔句用韵,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9、简要概括一下《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0、首先,《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使人的创作。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1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13、《国风·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14、原文中的句子: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15、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16、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是个中仍有表现。《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中的形象,意境等也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7、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18、《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士大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来源于民间流传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有着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其中《诗经》的主要采集者是尹吉甫。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还有就是《诗经》的编纂者说法不有孔子删诗一说,有王者采诗一说和周朝太师编定一说。
19、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0、寤寐(wǔmegrave;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
1、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2、二:叹词。三:大多是祈使句。七:中华古典诗歌形式,顺口。八:特殊用法。六言是两两断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句的连续感,所以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不过诗经里面六言句还是有的,比如: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周南·卷耳》)
3、原文中的句子:不遑启居,猃狁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