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内容)
2、从修辞角度入手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洗涤。清涟:清澈的水波。妖:艳丽,妖媚。这两句大意是:荷花出自淤泥之中,却一尘不染;濯于清涟之间,却秀而不妖。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之作,这两句以富于哲理的语言赞美了荷花的品质。很显然,作者已将荷花人格化了,这里的荷花不仅清新秀丽,而且具有高尚、纯洁的品质,凝重、矜持的神态,娴静、端庄的举止,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可用来赞美荷花,也可用来歌颂生活在污浊环境中而能不受侵蚀、感染,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人。
4、〖示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5、(1)景情关系(2)意境(3)艺术手法(4)主旨
6、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7、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8、感叹句,抒情强烈。
9、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
10、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11、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3、第四步: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赏析句子前一定要整体感知)。
14、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15、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16、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17、⑦对照: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18、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19、诗人在颈联中肯定了诸葛亮的生平业绩及报国衷情,并在尾联中述说了他为了伐魏,六出祁山的事迹,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缅怀之情以及对其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同时在追思古人的过程中,发出了功业未遂的感慨。
20、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1、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2、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3、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
4、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5、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7、根据近几年试题来看,中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8、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9、春风骀荡,诗人走马观花,心花怒放。后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情于景会,将诗人策马奔腾于长安道上的得意之情与长安道上的得意之景融合,生动形象,别有情韵。
10、(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11、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2、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13、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14、④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15、如诗词中出现了“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16、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7、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1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九天:古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指天的高件。这两句大意是:飞流直泻而下#达三千尺,令人怀疑是银河从天的高处落下。这两句诗描写庐山瀑布,生动形象,想象新奇“飞”和“直下”是极写山势陡峭,瀑布落差很大。“三千尺”是夸张。又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自天上落下的“银河”,虽奇特而使人感到真实。这是描写瀑布的名句,宋代苏轼曾赞叹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可用来描写雄伟壮观的山间瀑布。
19、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20、(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
1、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2、答比喻的手法时,要答出用XX比喻XX;答对比时,要答出用XX与XX进行对比;
3、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期待与更多的你温暖同行。喜欢就告诉我,你在看~
6、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7、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8、(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9、形象:特点、表现、感情、手法
10、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11、(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12、②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3、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14、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15、(点击回顾上期套路,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16、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17、看作者(知人论世)
18、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9、散文赏析词语答题格式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解释字词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技巧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第二步:写出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第三步:写了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第四步: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赏析句子前一定要整体感知)。
20、对比:运用对比手,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四、
1、赏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5、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6、(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7、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8、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9、如“三湘衰鬓逢秋色,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10、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1、标签:中考语文备战中考诗歌鉴赏
12、(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3、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14、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15、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16、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7、这种题型,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若要答案精简,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也可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18、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19、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0、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五、
1、需要电子版的老师和家长
2、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3、(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①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5、〔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