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俗字的繁体字
1、说明:繁体字一词的出现,是在汉字简化之后,在此之前无繁体字一说。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把常用字里,使用频率高的、笔画过多的、书写繁琐的汉字部首、部分汉字做了简化,并非把全部汉字都做了简化。
2、|楷书俗体字
3、 大陆推行简化字六十多年,在方便社会交际和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据学者统计,《简化字总表》替代的繁体字平均每个字有03划,经过简化后的简体字平均每个字只有73划,省去了繁体字笔划的三分之一以上。简化字易学易写,又不影响交际,可以说简化字运动总体上是成功的。1958年1月10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到,河南一位小学老师向学生介绍简字,说“豐收”的“豐”字今后可以简写成三横一竖的“丰”,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当时简化字受到人们欢迎可见一斑。
4、 简化字另一个受人诟病的地方是一简对多繁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是同音或音近替代法简化造成的,如以“谷”(山谷)代“穀(稻穀)”,“姜”(姓姜)代“薑”(生薑),“斗”dǒu(升斗)代“鬥”dòu(争鬥)、“几”jī“茶几”代“幾”jǐ(几个)等;用一个简化字来代替两个以上的繁体字也会造成一简对多繁的结果,如以“获”代“獲”(捕獲)、“穫”(收穫)两字。这种简化方法不仅减少了汉字的笔划,也减少了汉字的数量。根据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所附的《规范字与繁体字、简体字对照表》,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有97组,还有一些在表中没有反映出来,总之在常用汉字中这种非对称繁简字大约有一百二十多组。
5、(1)规劝天子改正过失之官。就是谏官。《韩非子·八经》:“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规奸动。”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列举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
6、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7、太,汉字,拼音tài,部首大,部首笔画3画,总笔画4画。康熙字典笔画(太:4)。本义指过于,极端。
8、
9、繁体风
10、《辞源》“俗字”条:“在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11、交个朋友吧
12、写字技巧
13、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6):遗书的流散与去向:1905—1925
14、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成。通~。
15、誎的小篆写法如图:
16、(谞的小篆写法)
17、
18、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9、写,汉语常用字。读作xiě,即《说文解字》:“写,置物也。从宀、舄声”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本义为用笔作字引申指“描摹、叙述”,又用作姓。
20、|今草俗体字
二、俗气繁体字
1、恶滥
2、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4):藏经洞之发现——王圆箓的功过是非
3、(fěng)
4、风俗:习~。移风易~。
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8):十六国时期(304—442)的敦煌书法
6、早期敦煌遗书(下限至北魏统一)中有数件卷子,皆在书写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些许极具章草风味的文字,或在其撇、捺、横、挑等典型笔画上(收笔及连带处尤为显著),或在字型构造之形态上,如“分”(S.520)、“碌”(P.2717)、“論”(Φ.096)。
7、基本区unicode:500B
8、
9、楷体写本占了敦煌书法的绝大部分,故此类别的个案极多,总量数千,其偏旁替换、部首挪位、增减笔画等各种俗字的构造方式也为全面、完整,是俗文字的主体部分,如“傳”(S.388)、“深”(S.610)、“骨”(S.6825)、“迥”(P.2173)、“臨”(浙敦193)等。据不完全统计,楷体俗字约占全部俗字总量的九成以上。
10、例句:
11、晚上我写完作业,轻手轻脚地回到卧室睡觉。
12、五行水
13、拼音
14、(丰子恺漫画《今昔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15、 隶楷阶段汉字字形的简化就更是不可遏止的潮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早已出现的,有些是古字,如“网”“云”“气”“从”“众”等;更多的是俗字,在民间很早就相当流行,如“灶”“灭”“尘”“体”“义”等。据张书岩等《简化字溯源》研究,1986年版《简化字总表》的388个简化字字头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只有一个“帘(簾)”字。
16、部首风
17、但因为人们使用习惯的原因,《正字通·言部》:“証,与證通。”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言部》也说:“証,今俗以証为證验字。”因此,正确的理解是:証,是“證”的俗字,它不是“证”的繁体字,如果在正规场合使用“证”的繁体,字义是证明、证件、验证等时,好使用“證”,不要使用“証”。
18、 有些错误是使用繁体字时完全依赖电脑繁简转换,不去仔细检查造成的。例如有一本《古代汉语》教材的“绪论”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19、“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斤”上撇短平,竖撇与竖画间距适中,横画稍长。
20、顺从;服从
三、俗字繁体字草书
1、艳艳做事很有恒心,常常不把作业写完不休息。
2、 以这些标准衡量,有些简化字是值得商榷的。裘锡圭先生在《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中的指出,从“艸”“阑”声的“蘭”简化为“兰”,从“旨”“尚”声的“嘗”简化为“尝”,从“頁”“豆”声的“頭”简化为“头”,从“鸟”“凡”声的“鳳”简化为“凤”,从“示”“齊”声的“齋”简化为“斋”,都破坏了形声字的表意表音作用。从“盧”(卢)声的“蘆廬爐驢”简化为“芦庐炉驴”以后,声符成了跟字音明显不同的“户”,表音作用被破坏,而笔划相比于“卢”只减少了一划。有些简化增加了一些基本构件,如“堯”草书楷化的简体字“尧”,上部就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困难。有些简化增加了多音字,如“髒”“臟”都简化作“脏”,“脏”就成了有平、去二音的多音字。还有些简化字部首不能类推,打乱了文字的系统性,如“節櫛”简化为“节栉”,但“癤”却简化为“疖”。这些简化字是否得当,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有些简化字字形相近也容易造成误认,如“设”和“没”、“阴”和“阳”手写体容易相混。到底是“内设空调”还是“内没空调”,恐怕要仔细辨认,这还无伤大雅,如果把医学化验报告上的“阴”“阳”认错,那就是性命关天了。
3、小明写完作业,闭了灯,蹑手蹑脚地上床睡觉。
4、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气。
5、作文写完了,要反复修改,不要出现病句。
6、笔画4
7、部首亻笔画9五行金繁体俗五笔WWWK
8、証的小篆写法如图:
9、証。读zhè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証,谏也。从言,正声。”形声字。本义是谏正,直言劝谏。也就是当处于尊上之位的人言行有所偏离正道时,以语言劝谏使之归于正。《广韵·劲韵》:“証,谏証。”《战国策·齐策一》:“齐貌辨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听。”高诱注:“証,谏也。”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谏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10、描摹:写生。
11、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敦煌历史概说
12、
13、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在用简体字印行古籍时恢复部分一简对多繁的繁体字,其余的字仍用简体。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已经部分恢复了“馀雠瞭”三个繁体字(“馀雠”偏旁类推简化),规定在“余”和“馀”意义上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馀年无多”;在“校对文字”的意义上仍用“雠”,如“校雠”,不用“仇”;在“瞭望”的意义上仍用“瞭”,不用“了”等。但是,有人因此提议在记录现代汉语时全面恢复一简对多繁的繁体字,这就是多此一举了。前面说过,除了极少数情况以外,现代汉语中一简对多繁的简体字不会造成歧义。像“一位干部的干娘将树干搬走后,将地方打扫干净”这样写出来的句子,理解上不会发生困难。至于繁体字应用中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提高文化修养或改进电脑软件来加以解决了。
14、约晚唐五代年间 云谣集
15、本义之外,谞有一个用法:欺诈。《正字通·言部》:“谞,诈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16、繁简字对照字典,苏培成,语文出版社,2007年。
17、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18、写:动词。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19、(fēng)
20、《说文》小篆
四、俗字的繁体字图片
1、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0):写经体的形式与第一阶段
2、用耳朵接受声音
3、諫(谏)。读音有两个:
4、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1):北周时期的敦煌书法(557—581)
5、疑今日玩龙灯、打灯笼的风俗便是从烛龙的故事演变而来。
6、
7、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8、(魏征像)
9、(影视作品里的谏官)
10、唐与五代写卷中,书写速度迅疾者,局部偶有出现今草样式的俗字,这种类型的俗字一般在形式上与标准小草差别不大,如“所”(S.343)、“寒”(S.545)、“喰”(S.4128)、“當”(P.2305)、“得”(P.2133)。从书法角度而言,草字的正俗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相对于正书)。
1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俗体”条:“俗体(vulgarform)指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觅、變作变,敵作敌,顧作顾,獻作献。俗体字从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时代俗体字更加增多。俗体字大的特点是改变笔画,而有的字声旁也有更改。如燈作灯,墳作坟,驢作驴,遷作迁等字都是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和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里所收俗体字极多。宋元以后在戏曲小说刻板书里还经常应用一些俗体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现在还在应用,有不少已作为正式的简化字。”
12、组词:听从
13、消息,传闻:~传(chuán)(传闻)。闻~而动。
14、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2005年。
16、生词本
17、| 章草俗体字
18、|隶书俗体字
19、《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餔旋促也。从言束声。”就是将食之时速促人来食。餔,泛指饮食,旋,疾速之意。促,催促。形声字。本义是促。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言周旋促速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誎,言之促也。”《广雅·释言》:“誎,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未闻,疑有误字。”《广答问疏证》:“言邀食而客晚至,以言速(促)之也。”
2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9):谈“写经手”
五、俗字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1、俗人
2、俗字小篆
3、(旧证件中的证很多不规范)
4、古又同“泻(xiè)”。
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3):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及原因
6、组词 风俗
7、俗字定义
8、组词:听写
9、五笔MQI
10、繁体俗
11、
12、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13、每天晚上写完了作业;还要预备第二天的功课。
14、 现代汉语上下文语境较为明确,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很少会造成歧义,但在记录古汉语时就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兴起,社会上很多人热衷于使用繁体字,但是文化修养不够,对于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不了解,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乱象,“復旦大學”成了“複旦大學”,“中文系”成了“中文繫”,“萬里長征”成了“萬裏長徵”,“怒髮衝冠”成了“怒發沖冠”,“影后”成了“影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