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案100句)

一、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1、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2、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3、(1)高者挂罥长林梢罥:挂结长:高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6、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 shēn shàng yī cháng kǒu zhōng shí 。

7、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8、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9、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10、驱:赶着走。将:语助词。

11、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五十首》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10)

12、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3、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14、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15、yī chē tàn , qiān yú jīn , 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ù dé 。

1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17、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18、长到阶上,阅金经,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深,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有龙则灵,阅读珍藏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山不一定要高。(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水不一定要深:有什么简陋的呢。斯是陋室。孔子说,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与我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映入帘里,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往来无白丁。孔子云,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无丝竹之乱耳。南阳诸葛庐,草色青葱:“何陋之有,有仙则名。这是简陋的屋子原文:山不在高?”翻译

19、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

20、(6)回车叱牛牵向北回:调转叱:吆喝

二、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1、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2、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3、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4、(5)长夜沾湿何由彻何由:怎能、如何

5、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

6、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

7、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8、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9、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10、诗歌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11、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12、(3)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一会儿

13、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14、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15、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7、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18、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9、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

20、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三、卖炭翁原文及翻译简短

1、●九下语文必背课文(教材要求)

2、(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3、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4、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5、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7、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8、出自:唐白居易《卖炭翁》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9、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0、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11、(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遮盖,覆盖寒士:贫寒的士人

12、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13、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14、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赶往集市。

15、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16、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cn·jy·com

17、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18、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

19、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20、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四、卖炭翁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1、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2、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3、●七八九年级下册名著听读合集

4、“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兀:高耸的样子

6、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

7、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8、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9、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10、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

11、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12、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1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14、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18、综合整理和编辑:满分初中

19、(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20、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五、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2、“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3、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4、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出自《牟子》)(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5、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7、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8、“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大的嘲弄、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9、(7)宫使驱将惜不得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10、(1)伐薪烧炭南山中薪:木柴

11、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1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3、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14、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5、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16、(2)忍能对面为盗贼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17、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18、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19、(示例一)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示例二)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示例三)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四)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0、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上一篇上一篇:汉书朱云传翻译(精选文案11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