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文子为国忧
1、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荆求救。楚王十分高兴,很痛快地答应了。可臧孙子面带忧虑之色地返了回来。他的车夫问道:“救兵已经求到了,您还忧虑什么?”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为了救宋而得罪强大的齐国,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形都会有所顾忌而忧虑,而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希望我方坚守不要同齐国讲和。一旦我方坚守而消耗齐国的兵力,对楚国自然有利。”臧孙子回国后,齐国攻占了宋国的五个城池,楚国的救兵果然一直没来。
2、宋·程颢、程颐:“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3、人生海海,找到心灵契合、真正懂自己的人,是何等的幸事?又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在寻找这个灵魂伴侣?
4、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序言中说:
5、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
6、范蠡为何这么厉害呢?他是自学成才吗?他的师父是谁呢?
7、《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晋国权臣智伯想攻打卫国,为了迷惑敌人,先送给卫君四百匹野马和一壁白玉。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卫国大臣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问其故,文子提出,我们没有为晋国出过力,他却送四百匹野马和一壁白玉。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无功之赏、必有玄机。卫君把南文子观点告诉边境的将领,让他们加以戒备。智伯果然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以后,看到卫国早有准备,只好打道回府。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8、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不过,我们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却发现,诸侯国发动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以“正义”的化身去讨伐理亏的一方,也就是说讨伐有道理,教训是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孟子还说“春秋无义战”呢?
9、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才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谚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子将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10、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11、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璧一。卫君大悦,君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交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百、璧此小国之礼,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12、几乎同时期的孔子,一身才华,周游列国,思想为后世所称赞,但在当时,也是鲜有统治者所接纳的。
13、齐桓公在朝上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回后宫后,卫姬一看见齐桓公,就立刻走下堂来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回答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了。”第二天桓公上朝,谦让地让管仲先进去。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父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有愧色,微臣所以知道。”
14、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谕忠义而啮指,共仰唐臣。
15、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16、无论你是创业还是做生意,一定会遇到一些违背常理的方法和思路,当然很多听上去也很创新,但是你要明白一点,一些事物或方法之所以还没有产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存在的,才是合理的!
17、我们都知道晋国强大而卫国弱小,其实晋国强攻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智伯第一次“暗渡陈仓”是想趁卫国不注意,搞偷袭;第二次想用“糖衣炮弹”来麻痹卫国,然后偷袭;第三次又想用“苦肉计”来偷袭,无非是想要一个发动战争的名号,可惜他每一次的阴谋都被赤市和南文子识破了,后不得不放弃袭卫计划,由此见,春秋所谓的正义之战也确实都是讨伐时必须找到正当的理由,没有理由就制造理由。当然了,这种找来的理由,也不过是表面正义而已,所以,孟子才说:“春秋无义战”
18、《史记·货殖列传》载:“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见矣。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推此类而修之,二年国富,厚贿战士,遂破强吴,刷会稽之耻。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颜师古曰:“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游南越,范蠡卑身事之。事见《皇览》及《晋中经簿》,又《吴越春秋》及《越绝书》,并作计倪。此则然、倪、砚声相近,实则一人耳。”
19、二十四桥依旧在,桥边红药年年开,观赏的杜郎已不复来。
20、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二、南文子为国忧文言文翻译
1、岑文本官高而忧岑文本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处理事务都是兢兢业业的,所以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因此还有着一个岑文本官高而忧的故事流传后世,一般来说升官都是好事情,为什么岑文本官高了反而会忧愁呢,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岑文本的历史画像据说岑文本原来是萧铣手下的人,后来唐军平定江陵的时候他才转投了唐军,因为受到了李靖的提拔才逐渐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皇帝身边缺少一个中书侍郎,这个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负责写诏书,跟在皇上身边,所以是一个美差,当时有名的大儒后人颜师古对于这个位置就看重,希望能够被启用,但是唐太宗亲自提拔了岑文本来负责这个职位。。
2、⑥、出自张姓,避祸,改为南姓。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南姓由此而来。
3、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我们都知道“未雨绸缪”的故事。鸟趁着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使巢更加坚固。成语“未雨绸缪”即源于此,与“事预则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诫我们:居安当思危,有备则无患。平时对“不测之忧”多加防范、多做准备,万一哪天真有风雨灾害,不至于措手不及,能争取到好的结果。
5、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6、楚王应忧而喜,智伯以大事小,都是为了迷惑对方。臧孙子等三人深谙世事、洞察真心,可算智者。仇由国君不自量力却想无功受禄,落得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结果,为其叹惜之余只能说句“活该”啊。
7、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以诚,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思也。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民贫苦而分争生,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噞,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8、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9、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写过一首《寄南仲》,当然此南仲非彼南仲了,录下此曲姑作一赏:
10、何不把时间交给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
1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2、宴会上,有个叫南文子的大臣忧心忡忡地对卫悼公说:“历来都是小国进贡大国之理,而晋国却没有任何理由地反道其行,将如此厚重的礼物送给了我们,非奸即盗啊!”
13、古往今来的政治家都把“见微知著”作为从政的基本素养。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列举“圣臣”与“智臣”两类官员:“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在所有的危机都处于潜伏未现的状态下,能够预见到得失存亡的利害,采取预防措施,使他领导的地方免于祸患,江山稳固。这样的人是圣臣。“察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在危机刚刚出现,问题还不大的时候,能够明察成败得失的发展趋势,防微纠偏,拉回正轨,断绝祸患产生的根源,转危为安,使领导无乱政亡国之忧。这样的人是智臣。
14、圣无死地,贤无败局。缝祸于渺,迎祥于独。彼昏是违,伏机自触。集《知微》。
15、后来,赤市在晋国的国事讯问完成要归国的时候,智伯大方地用豪华巨轮护送他回去。
16、老子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贤人所以矫世者,圣人不观。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别,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外者。
17、智伯听说后,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
18、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穗/实)。
19、文子(生卒年不详),据传说,他是老子的弟子,道家代表人物。他比孔子年少,虽师从老子,却不拘泥于老子的一家学说,而是能够广泛学习,曾向子夏和墨子请教学问,并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著有《文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列子》四本书并列为道教的四部经典,一起被列入唐代科举教育体系。
20、《论语》日记(里仁篇——放利而行)
三、南文子为国忧用了什么记叙法
1、《论语》日记(八佾篇——子入太庙)
2、《论语》日记(公冶长篇——子产)
3、赤市途经卫国时,卫国的执政大臣宁文子盛情款待了他。
4、我是诗经迷@莉莉分,用现代思维读《诗经》,不同见解评论区见!(图来自网络,侵删)
5、遵从圣贤、诗人和作家的引领,走进诗歌、故事、法律和鲜花的世界。
6、谕忠义以啮指,共仰唐臣。
7、2021年4月9日星期六
8、《论语》日记(八佾篇——祭神如神在)
9、内容更丰富,交流更多样
10、这种感慨一直在延续,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11、前面我们说过,南仲讨伐猃狁用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打法,反而让猃狁部族自乱了阵脚溃散而去。可见,南仲尚武但不黩武,深谙兵法之道。
12、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公怪之,以问管仲。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叹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耶?”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耶?”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对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静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伐莒也。臣窃意小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13、《论语》日记(里仁篇——约失者鲜矣)
14、评:鲁国秉承周礼,因此仲孙湫预卜鲁国的基业兴盛;伊川失去祖先的礼节,因此辛有预料伊川有戎狄的灾祸。
15、年壮才仍美,时来道易行。宠兼三独任,威肃贰师营。
16、有客人到刘备的住所拜访,彼此相谈甚欢。诸葛亮忽然走了进来,客人立刻起来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说:“我观察客人脸色骤变而神情恐惧,视线低垂且左顾右盼,外表显露奸诈,内心隐藏邪恶,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急忙派人追寻,发现那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17、王国武臣,具攻战方略;
18、“不其簋”铭文共记载了三次战斗:一次是伯氏伐玁狁于西,一次是不其伐玁狁于高陶,还有一次是不其遭遇西戎追击并与之交战。而《出车》三章称“赫赫南仲,玁狁于襄”;第五章“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第六章“赫赫南仲,霜狁于夷”。也是记载了三次战役,与铭文所刻是相吻合的。
19、有一天,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齐桓公很惊奇,就问她为什么这样问,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脸色就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早朝散后,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问:“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问:“你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大王上朝的时候,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就知道了。”
20、没有什么能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人们对身处环境的沧桑巨变有敏锐的感知,表现出一种清高与倔傲,但是生活要继续,只好在新的环境中默默寻找一种认同。
四、南文子为国忧翻译
1、《论语》日记(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
2、各位小朋友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说话,可不只是动嘴的事儿”,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要动动嘴巴才能说出来话,还需要干点什么呢?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在说话的时候还有不同的语调、音量、音高?开心的时候大家说话会不会语速加快?会不会同时加上手舞足蹈?对了,说话的时候,可不只是动嘴巴,还要动手呢!当然,这个动手可不是要大家去动手打架的意思。所以,今天小白哥哥就和大家来一起聊一个成语,那就是察言观色。
3、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4、《论语》日记(公冶长篇——宰予)
5、但是智伯这个人有了想法也不会轻易放弃。没过多久,他突然送给卫国国君四百匹良驹,外加一对美玉。
6、南姓是中文的一个姓氏。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此外还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南姓等。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7、《论语》日记(八佾篇——事君尽礼)
8、从今笑傲五百年,铜狄铜駞皆敝屣。小山老桂敷秋香,下弦月照西风凉。
9、这是一股从未有过的革命浪潮,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变革三部曲:
10、高山流水,知音难觅。钟子期读懂了伯牙的弦音,所以伯牙欣慰地说道:
11、姜太公受封于齐地,五个月后就来报告政情。周公说:“怎么这么快呀?”姜太公说:“我简化了他们君臣上下之礼仪,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伯禽(周公之子)受封于鲁,三年后才回来报告政情。周公说:“为什么这么迟呀?”伯禽说:“我改变他们的风俗,革新他们的礼节,丧礼三年后才解除丧服。”周公说:“如此看来,后代鲁国必将臣服于齐啊。处理政事不能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只有平易近人的执政者,人民才会归顺他。”
12、不论众醉与独醒,不问此非并彼是。客来不必及时事,有酒且斟无即止。
13、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
14、南文子让人到边境迎接人,并告诫道:“如果太子的兵车超过五辆,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让他入境。”
15、《论语》日记(公冶长篇——令尹子文+陈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