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崔颢简介
1、名篇名诵|王庆祥诵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3、崔颢少年的时候很聪明,很擅长写诗,但他刚开始写的诗,诗词虽美,但不怎么表现现实,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到了晚年,他写的诗突然改变了风格,变得比较豪放,气势也比较豪迈。每当崔颢看见边塞的城墙,他的诗就都是关于军人的生活,所以他的诗往往可以和江淹、鲍照媲美。后来崔颢游览武昌,登上黄鹤楼,并对人生有了一番感慨,就在黄鹤楼作了一首诗,这首诗使得后来来游览黄鹤楼的李白看到都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据说李白每到一处游玩时,都会在那个地方留下诗作,而当他看到崔颢写的这首诗后,竟然没有再作诗就离开了。
4、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5、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6、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入若耶溪》
7、(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8、《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9、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0、(唐诗三百首39)李颀《送陈章甫》
11、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2、(唐诗三百首41)李颀《古意》
13、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14、(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15、《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16、题材相近,一个黄鹤楼,一个凤凰台,都是大江边上的历史文物建筑;
17、崔颢其人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18、李白搁笔的故事,其实半真半假。
19、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20、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二、崔颢简介100字
1、颔联写“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颈联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3、李白和崔颢“斗诗”,只要有这个传说,崔颢就赢了;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5、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6、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7、其次,崔颢有先手优势。崔颢写黄鹤楼在前,而且是巅峰之作。李白超越确实很难。我和你进行射击比赛,一次定输赢。假设你一上来就是是5环。我要赢你的话,必须命中5环以上,谈何容易。
8、体裁相同,都是不太标准的七言律诗;
9、白话文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0、(唐诗三百首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11、长沙金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武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14、(唐诗三百首11)张九龄《望月怀远》
15、名篇名诵|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李白和杜甫是齐名的大诗人,并称“李杜”。大家可能不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们今天耳熟能详评价李白的一些话如“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白也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都是当年杜甫写李白的诗句,可见当年李白是个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的流量文艺巨星。然而,李白一次和人“斗诗”,居然别人是赢家。这个人叫崔颢,写了一首《黄鹤楼》:
17、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18、昔人:指传说中乘黄鹤的仙人。
19、名篇名诵|方明咏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0、李、崔“斗诗”,崔颢赢了,也不意味着李白就一定输了。《登金陵凤凰台》是高水平作品,但不是李白的高水平作品。我们知道,李白不喜欢写也不擅长写七言律诗,他的七律竟然只有区区六首。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却能与被严羽誉为“唐诗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功力匹敌,再次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创作实力。尤其让人敬佩的是他既不服输、又宁缺毋滥的严谨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展现了李白的另一面。
三、崔颢简介20字
1、(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2、名篇名诵|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3、试看数据,它有三个单项第一:一是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二是历代评点次数第三是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入选该诗的古代选本共计17种,其中唐五代4种、宋金元5种、明代2种、清代6种;在现当代选本中,入选率也相当可观。选本的权重占50%,评点的权重占30%,能在这两项取得如此之高的成绩,此诗的综合得分自然居高不下。
4、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名篇名诵|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7、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8、日暮乡关何处是本题考查的都是直接性默写。默写时根据下句对出上句或根据下句对出上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9、(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10、这是元朝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述的一个故事。
11、名篇名诵|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12、更多雷声音频节目,请点击雷声在喜马拉雅开设的个人电台网址:
13、名篇名诵|张家声咏诵杜甫《新婚别》
14、名篇名诵|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5、名篇名诵|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6、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7、这首诗使黄鹤楼这座普通的楼阁从此扬名千古。作者登楼而咏,他既看到了空间上的遥远的家乡,也看到了时间上的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