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词如梦令
1、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2、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3、沉(chén)醉:陶醉如梦令李清照像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②沉(chén)醉:陶醉。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④藕花:莲花。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4、(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着。
5、"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6、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7、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晚春的景象。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8、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9、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10、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1、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12、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13、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14、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5、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16、如梦令李清照本首词描写的景物有(溪亭、日暮、舟、藕花、鸥鹭)五个表达了作者(流连往返,怡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17、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1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红瘦”,说明了春天就要过去,“绿肥”则象征着夏天即将来临,这样生动的语言,层层转折的剧情,以景衬情,把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多姿。
20、本词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二、李清照词如梦令
1、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脍炙人口。其后更有小说或流行歌曲以此为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2、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开头这两句,是写昨夜宿醉,今日清晨起来醉意还未消。表面上看来只是交代了这么一件事情,很直白,但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因何而醉?这个疑问在后面会有解答。
4、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5、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6、《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7、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具体时间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8、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9、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0、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1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12、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13、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是李清照抱着侥幸心理“试问”,得到答案后又不太相信,于是反问侍女,又像是李清照的自言自语。说到了这个时节啊,海棠应该是绿叶肥、红花瘦才对。
16、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1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8、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19、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20、Pullthrough,pullthrough!
三、李清照词如梦令全诗
1、我们再回到第一句的疑问,李清照因何而醉?正是因为她知道,这风雨之后,海棠花即将凋零,春天即将逝去,从而引发了自己惜花伤春的伤感啊!
2、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扩展资料: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3、怎么渡,怎么渡?(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4、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溪亭:溪边的亭子,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沉醉不归。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6、译文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7、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8、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9、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1、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12、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13、“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14、(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15、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6、这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崇宁元年(1102)七月,清照父李格非因党争被罢官,有可能居住济南,李清照可能在此时归宁而泛舟西湖。大观二年(1108),李格非曾游济南佛慧山,并作《历下水记》,可见当时已确实家居济南,当时李清照居山东青州,相距不远,可能来济省亲,其间有可能泛舟游湖。其他时间清照是否有可能居于济南,则未见于文献记载。
17、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8、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19、《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怎么渡,怎么渡?(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四、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Everyenjoymentfulfilled,Iwentbackrowingmyboat,
2、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3、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4、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5、李清照《如梦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成长
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7、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扩展资料: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8、常。“常记”明确表示追述。“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那么,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正是由于“争渡”,好奇,纯洁天真。至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如何、酒气,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从“误作”之多,呼之欲出:(宋词)
9、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10、是谁批的啊?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章口就来,评说不是胡说,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存量虽少,却“无一不工”,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炒作也要有底线,两开花两开花。我们来看看李易安这首《如梦令》到底说了什么:
1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12、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13、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4、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15、《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16、如梦令(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17、"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18、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9、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20、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五、李清照词如梦令知否
1、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2、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3、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常常,词戛然而止,这样的美景?
4、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5、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7、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