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暑节气
1、小暑节气到来之后,生活习惯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很多事情原本是可以做的,但随着暑期的到来,也要做出改良。农村老话称作“小暑六不做”分别指的是:
2、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3、炎热的天气很容易让人烦躁不安,由于天气炎热也很容易发怒,有的时候一件琐碎的小事,就会大动肝火,易怒、易发火,对于身体是极其不利的。俗语叫做:气大伤身,而且夏季动肝火,尤其对身体不利。所以面对事情要以平常心去对待。
4、起居调养:避免夜卧受凉,汗出当风,以防出现感冒、湿疹等疾病;同时充足的睡眠,保持精力充沛。
5、后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对着头部吹空调,出汗、醉酒、洗头后也不宜立即吹空调。
6、气温的差别越大,外出对于身体的影响也就越大,虽然三伏天酷热难耐,但在气温不是特别高的时间段,适当的外出感受一下户外环境。
7、“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8、大暑代表着为炎热的意思。表明是一年中热的时期,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为频繁,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9、绿豆百合粥:夏天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那么就很需要一碗清热解暑、清心除烦的养生粥,能给人体及时补充营养,增强体力。
10、小暑的养生更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五行偏向属性而决定自己的养生方案,小暑到了,这些五种类型的人该如何养生呢?
11、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12、 小暑节气的由来: 人 们常说“热在三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早离夏至20天,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小暑过, 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 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13、在外面酷热的环境下归家之后,且不能采取快速降温,像直接洗冷水澡,或者是站在空调出风口猛吹,这些都是对于身体不利的,而且很容易“伤心”,快速降温会让身体产生不适,气温的骤降会让外周血管收缩,血液骤然回流,很容易诱发问题。
14、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15、做法: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汆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16、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
17、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暑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候,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18、运动调养:可进行低强度运,如散步、八段锦等,以不疲倦为度。
19、我们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应该注意哪些呢?
20、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湿热的特点。健康人都觉得闷热难耐,心脑血管病人想要安然度夏更加不易。
二、小暑节气手抄报简单
1、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在8月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2、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体气阴皆虚,需要综合调养,对于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人群,要注意健脾利湿。
3、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种植蔬菜,备足过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4、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大暑小暑节气的含义: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小暑是什么意思: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5、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6、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夏天的第六个节气,表示天气酷热,炎热时期到来。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7、功效: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8、进入小暑节气以后,天气炎热,无论是干热还是湿热均会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气候炎热,人们易感到心烦意乱、困倦乏力,因此在这期间的养生保健应注意平心静气,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9、药膳可选择茯苓薏苡赤豆粥:
10、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11、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12、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据说此日晾晒之后,可以避免被虫蛀。
13、高温容易使人心烦意躁,为一些小事就大动肝火。防止情绪中暑可以听听音乐舒缓放松情绪,保持心境平和。
14、功效:解热、除烦、止渴。
15、另外,吹空调要注意这么多,那么吹风扇会不会好一些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永杰说:“风扇的风会相对柔和,温度没有那么低,所以对血管痉挛的诱发没有空调那么明显。”
16、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17、处暑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8、做法:将生姜、冬瓜去皮切片,与鲜虾一起放在锅里炖熟即可,还可将冬瓜皮用纱布包好也一同放入,熟后取出弃之。生姜冬瓜鲜虾汤做成加入少许盐和麻油即可。
19、一方面要避免身体中暑:
20、我国好多地方每到小暑时有“游伏”的习俗。在每年夏天农历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携幼,出门游玩,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为“伏”字和“福”字同音,“游伏”,也就是“游福”,就是“有福”的寓意。
三、小暑节气的含义
1、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这时节降雨频繁。
2、精神调养:戒怒戒躁,劳逸结合,以防恼怒伤肝、忧思伤脾。
3、(做法)将薏苡仁、玉竹、橘皮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同置于锅内,(天下养生网)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烂粥稠即成。
4、功效:促食欲、发汗、驱寒并利尿。
5、饮食调养:避免进食太饱,可多食具有清热祛暑生津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可多喝生脉饮,如西瓜、绿豆、荸荠、西洋参、薏苡仁、白茅根等。
6、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阳关辐射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和书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7、小暑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这种气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小暑过后,正逢“三伏天”的头伏热浪袭来。北方人习惯在小暑这天喝粥,主要是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炒绿豆芽成了小菜首选。很多地方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藕有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诗人苏东坡把西瓜叫做冰浆仙液,入腹后就能清彻心扉。
8、也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果”。
9、大暑,二十四节气之是夏季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10、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历书中曰:
11、“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阳关辐射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12、起居调养:避免烈日下长时间劳作,慎防中暑,同时夜卧贪凉,以防外邪侵袭而引发外感病。
13、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14、推荐五款小暑养生食谱:
15、面瘫的患者面部往往连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听起来确实可怕。可是,夏天又这么热,一直不吹空调,也不现实。
16、由于夏季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间里,进入小暑节气后更是离不开空调,但是这样一来,容易诱发风湿,而且寒气过多容易损伤人的脾阳之气,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由于暑天人们出汗较多,中医认为气随汗脱,不少人喜欢在夏季给自己食疗补气,其实不用人参这么贵重的药材也可以。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为滋补味美。
17、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18、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19、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0、小暑气候炎热,人容易变得烦躁不安。此时练瑜伽可起到安神养性的作用。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术和人体锻炼法,在古圣贤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经》中,瑜伽被准确地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练习瑜伽功有助于发挥意念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在小暑时节练习瑜伽,可以使人保持心境平和,帮助舒缓烦躁情绪。
四、小暑节气吃什么食物
1、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2、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而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3、农夫莫忘昼夜观天,阴晴风雨,积累经验。
4、夏季属面瘫高发期空调使用不当易引发
5、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6、小暑时节运动强度应避免过大,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也可选择游泳、瑜伽、旅游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7、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8、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
9、小暑(LesserHeat),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10、专注传统文化倡导生活美学
11、小暑代表着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12、民间一直相传着小暑“食新”的民俗,即在小暑过后要吃新收获的米,在这天人们要将新收割的稻子做成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13、百香果果茶:百香果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可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14、#不宜长期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呆着
15、夏季饮食规律为重要,暑气的影响,很容易由于暴饮暴食形成消化不良,尤其是刚刚大汗淋漓之后,更不能一口气猛喝凉水、冰镇水,急饮冷饮也会让血管产生猛烈收缩,从而会导致身体不适,出汗之后要慢慢饮用,好多喝温开水,或者是淡盐水,这样能够补充身体的水分和盐分。
16、高温天气,人们出汗多,可多吃番茄、柠檬、草莓、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夏季在菜肴中加点醋,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此外,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但饮水多了会稀释胃液,多吃些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
17、《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18、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19、小暑时节宜少动多静,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多吃苦瓜等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选择散步、游泳、瑜伽、太极拳、旅游等方式进行运动。
20、(做法)将鲜荷叶洗净,切碎,连同鸡内金一同放入砂锅,加入清水1000ml,大火浇沸,小火熬煮20分钟,放入春砂仁后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天下养生网)将淘洗干净的粳米、赤小豆放入药汁中,添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以小火熬煮成粥即可。
五、小暑节气古诗大全
1、入伏之后天气开始变得闷热,热乎乎的环境让人感觉空气都是黏稠的,这个季节就要减少活动量,多静少动成为三伏天标准配置。当然伏头也并非趴伏着一动不动,而是要适当地运动,减少运动量避免由于高温而激烈运动,导致身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中暑现象。
2、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
3、要注意晚睡早起,好午睡一会儿,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可是千万要注意,一定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午睡是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还可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夏天无论多热,都不可以袒露在外,可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受寒。
4、运动调养: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避免运动后立即洗凉水澡,以防寒湿入侵,引起感冒。
5、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6、粉蒸莲藕:安神助眠清热除烦
7、易发热伤风禁睡地板以及在室外露宿
8、材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9、小暑期间还有两个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细节:
10、您的每一个留言,和每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请转发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11、材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12、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进入雷暴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13、2019年的小暑是2019年7月7日。星期日。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热的大暑,从小暑开始,就要做好迎接酷暑的准备。
14、小暑节气不能种植玉米。玉米适合在立夏和小满种植,5月份是夏玉米的备播期,重点工作是玉米备播。小暑节气河南可以种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良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15、六月东风当时雨,好似亲娘叫闺女。
16、材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17、(配料)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枣10枚,粳米200克。
18、饮食调养:宜多吃益气养阴,消暑生津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参、绿豆、玉竹、石斛等。
19、小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
20、今天是7月7号,农历五月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到来。小暑的到来也预示着暑期的来到,农村俗语把小暑称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也是因为小暑之后气温骤然上升热浪来袭,导致大地热量散发远没有吸收得多。再加上降雨颇丰,高温高湿形成湿气蒸腾,让人感觉到透不过气来。
六、小暑节气
1、从小暑这个节气开始,天气就不会再凉爽,风中都带着热浪,这正是伏天的开始。盛夏天气炎热,出汗多,睡眠少,体力消耗大,再加上消化功能差,很多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缺乏、精神萎靡、体内电解质代谢障碍、中暑等症状,老年人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小孩和肥胖人群易长痱子。这时候要吃些清暑解热的食物,如豆芽、菊花、绿豆、荷叶、百合、薄荷等。
2、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3、头伏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此外养生专家提醒,小暑饮食养生也不妨试试多吃水下菜,有助于这个节气的养生保健。
5、小暑时节,各地兴“尝新”。伴随新粮食的收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古人将后稷(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还会将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吃食和献给祖先,而且还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6、小暑即小热。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7、2016年7月7日00:03:18
8、小暑节气,棉花已经开始开花结铃,生长为旺盛,自古民间就有尽管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能歇的农谚。
9、“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10、小暑节气的由来: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11、zhongyisiwei@foxmail.com
12、此外,在高温天气中还应警惕心力衰竭,特别是“内心脆弱”者突然心衰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小暑时节一定要养护好自己的“心”。小暑节气期间易发生的季节病便是中暑,因为中暑主要是由于气温过高、体热不能及时向外散发而造成的,故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果不得不从事户外活动则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13、小暑(7月6日~8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 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 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4、三候鹰始鸷,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15、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时段,但它后面紧跟着的就是一年中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时气候炎热,出汗较多,再加上工作劳累,人们就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小暑养生,重在“养心”。小暑时人们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也就是顺从“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灵枢经·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因此天热时更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要舒缓烦躁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做到“心静”。
16、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17、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B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但是,河蚌买回家后,用清水养2~3天,待其吐尽泥沙后再吃。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比如水煮河蚌汤就是很多读者喜欢的美食。需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河蚌汤味道清淡,汤汁鲜美;但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18、经过春季的觅食,小暑后的黄鳝圆肥丰满,不仅肉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滋补作用也强。夏天湿气较重,对寒性、虚性、湿性的人尤为不利。此时吃补气的黄鳝,与传统医学“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达到改良不良体质、冬病夏治的效果。
19、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大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而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而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20、节气特点: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1、水煮河蚌:清热解毒滋阴明目
2、夏令之补,黄鳝为首
3、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快的时期。
4、湿热犯困注意晚睡早起避开阳光直射
5、水煮鳝片:补中益气除风湿
6、自宋朝末年时起,在南方就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7、声明:若有信息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晚霞报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8、运动调养: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汗出,伤津耗气。
9、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10、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11、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12、大暑天天气炎热,饮食调养很重要,要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要及时补水,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13、食新: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14、《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15、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强烈日晒;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16、体质特点:外貌特征:肤色偏黄色,头偏大,圆脸型,肩背丰满,腹广大,手足小而丰腴,腹部容易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