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精选文案108句)

一、论语读书笔记

1、下面还有很多内容,你把每则的评析全部加起来,可以凑出来.

2、儒家不像有的宗教,教人超越生死甚至把握生死。儒家承认对命运的安排无能为力,但是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儒家的谦抑和刚性。

3、有了过错能够自己明白,已经很难;自己明白后能够深深自责,更是难上加难。多数时候不仅不自责,甚至是自我安慰、自我辩护,以使自己的内心和行动统一起来。

4、(注释)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5、齐风急功利,鲁风重礼教。

6、“所以”回答的是“在哪里”;“所由”回答的是“从哪里来”;“所安”是“到哪里去”。

7、从政需要的品格是果断、明达、才艺等等,这跟仁啊孝啊等自我修养所需要的品格不同。

8、12席不正,不坐。

9、读十遍小学也不能代替读一遍初中。可见这里的“新”指的不是新知识、新学问。孔子在这里讲的是“鉴往知来”,从已发生事件中寻找规律,从而可以认识现在、把握未来。

10、(我注)不管孔子把自己比作“老彭”还有老子与彭祖这句,孔子修订古代典籍《六经》,用在这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修订古代典籍时,按照原样忠实地记录并整理,不创作,不发挥,不有意无意添加自己的意见,相信并喜欢古人的文化与思想。这是他治学的准则。

11、“民可与乐成,未可与虑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百姓日用而不知”等说法,均可与本则互参。钱穆:“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

12、6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13、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4、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5、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6、朱子:“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

17、学习,应当有勉力而行、欲罢不能、死而后已的劲头,而不是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18、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9、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二、论语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1、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参也鲁”,忠恕就是他体认仁、实践仁的方便法门。《中庸》讲“忠恕违道不远”。可见忠恕不是道本身,但是通过忠恕可以认识和实践道。

4、一种说法是:杞是夏的后代,宋是殷的后代,鲁是周的后代。与杞、宋相比,鲁有文(典籍)、有献(贤才),足以延续周礼。因此,“黜杞故宋,因周礼而损益之,以治百世也。”

5、“施劳”一种说法有功劳也不声张,另一种说法是不给他人施加劳苦之事。

6、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联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钱穆讲:“学而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

8、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空空如也”,一言鄙夫心中空空,一言夫子心中空空。

10、义就是大利,或者叫根本利益。卿大夫管理国家事务,着眼大处,要时刻以义为重。而老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以利安民。这是对两个阶层的不同要求,也是统治稳定的需要。但是实践中往往搞反了,号召老百姓讲奉献、讲博爱,相反官员倒是患得患失,搞势力平衡,先把自己的利搞得大大的、足足的。所谓官场文化,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11、两种极高贵的品格。一方面,见到贤良的人物和行为,并不认为这是不世出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只剩下了仰视、羡慕、尊敬,同时心里暗暗画条线“人家不是一般人,我跟人家没法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把贤良定位为少数人的品质,也就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说他人自我的人往往自己也很自我,说他人不节制的人往往自己就不节制。谴责他人之前要先反躬自省:自己是不是、或者会不会成为我们所鄙视的那种人?

12、为何“学而时习之”能够产生“不亦说乎”的效果?

13、在前两则,宁武子的愚与季文子的智,形成一种对比。在下一则中,孔子又进一步表白了自己的内心。陈蔡之邦无道,孔子是明哲保身吗?不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教他们继续去实现儒家理想,可谓真正的“愚公”啊!

14、虽说学而优则仕,但不可浅尝辄止,把学习当作出仕的垫脚石,而应潜心学问,以求大道。

15、孔子为何从窗户外面握着冉伯牛的手说话?一种说法是伯牛患的是恶疾,不欲见人;一种说法是伯牛以君王的礼仪待孔子,孔子不受,故不进屋;一种说法是孔子在给伯牛把脉。

16、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7、乱,乐曲之终,合奏部分。

18、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19、聪明人不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小时候听老师说:“你看班里XX,上课时听懂了,下了课就是玩,考试还考得好!”当时很羡慕这样的同学,这就是聪明人。但是聪明容易被聪明误,以为懂了,洋洋自得了,就不去深究了。学习这件事,高智商固然重要,但是重要的还是得下苦功夫。所谓“快乐学习”都是不靠谱的、骗人钱的。学习不吃点苦不受点罪是不可能见成效的,这就是打磨、砥砺。杨立华说:“聪明人就是在困难的地方下笨的功夫。”

20、首先,加以管制乃至施加惩罚总是一种“恶”(纵然是正义之“恶”、不得不施加的“恶”),更别说这种“恶”有时还可能是用错了对象、方向和力度(所以要有疑罪从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理念)。

三、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1、读此则需了解前因后果。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为得罪了灵公和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后,辄成为新国君,蒯聩就想回来争夺王位。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的兄弟让位,恰形成对比。

2、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往”字一解为“以往”,一解为“往后”。

4、“劳”,一解为“忧”,一解为“劳苦”。

5、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6、“何有于我哉”,一解为“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一解为“这些对我有何难呢”?

7、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8、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9、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要摈弃过于主观主义、本位主义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

10、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以上三层意思,似乎又对应人生三个阶段:年幼时在父母身边,以“服从”为要;成年后壮游四方,以不让父母时时担忧为要;中年以后再度与父母生活到一起,以用心奉养为要。

13、在工作,很大程度上,“位置”代表官方对你的评价,你有没有能力水平,评价标准就是组织有没有给你很好的位置。组织当然是人尽其才的,并且组织一般是不会犯错的,因此,组织没有给你某个位置,那一定是你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所以,当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时,除非被人陷害等特殊原因,一般而言不要埋怨组织怎么不能慧眼识珠,也不要嫉妒眼红怎么水平还不如自己的人都得到了提拔。一方面,这种埋怨和嫉妒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毫无意义,万一表现出来了,还会被扣上“沉不住气”的帽子,罪加一等;另一方面,根本上还在于反思自己是不是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至少在组织和领导眼里是这样看的。

14、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5、《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16、(译文2)孔子说:“只要送我一束肉脯以上见面礼的人,我没有不教诲他的。”

17、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

18、我们现在的心态,多是:有个跟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在领导、老师面前展现自己;至于回来后怎么做,那是另一套了。而颜回的做法则恰恰相反。

19、另参4“礼,与其奢也宁俭”、17“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0、与11同,当是重出。

四、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1、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译文2)孔子在办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没吃饱过。

3、君子与小人之分,一是外在的行为方式,二是内在的心态,而外又取决于内。君子与小人常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境遇,但是君子能够顺势而为,坦然处之,不身为形役,不钻牛角尖。

4、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一部《论语》可以流传这么久,肯定有很多经典的智慧,偶尔就要从书中穿越到古代学习一下。下面是读书笔记:

6、朱子:“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

7、信用是道德和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力量。人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是让车灵活运动的部件,信用也是这样,把人与人紧密联系,同时又使之有灵活运动的余地,它不像道德那么松散,也不像法律那么严苛。钱穆说“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

8、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9、不是说为政者可以不用“政刑”,而是说要“德礼为本、政刑为用”。后世恰恰相反,是“外儒内法”。

10、为政不单是当个政客,台上念稿子、台下做决策。关注社会、关心疾苦、行教化之功,就是在为政。“横渠四句”就是大的为政。

11、有人认为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把侄女嫁给南宫,是对公冶长和南宫有优劣、高下之分,认为公冶长人品高洁,但南宫更适合做丈夫。也有人认为不应该这样比较,否则孔子学说就成了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我暂且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公冶长和南宫都是坚守内心的道,依道而行;虽然性情不同,但是都具有高贵的人格。

12、与前一句相比:“不亦说乎”的“说”是内心的愉悦,“不亦乐乎”的“乐”是外在的高兴。自己得道是内心愉悦,有同道中人前来共同探讨,是外在高兴。

13、不拘一格,不成一名,故谓之“无所成名”。

14、读了《论语的智慧》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的智慧》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15、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6、思考:是啊,要加入合适的圈子,看到别人的进步,看到自己的缺点,才不会固步自封和骄傲自满。

17、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8、巧言、令色、足恭,失口、失色、失足,曲意奉承。匿怨而友其人,表里不一。这种人制造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19、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0、蔡地产占卜用的大龟,故称此种龟为“蔡”。

五、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1、夫子把“行”看得比“文”更重。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从这一句化来。

2、曾子这一支脉,有苦行僧的感觉,总觉得不如夫子那样气象弘大。

3、将其理解为禅宗顿悟,是不太妥的。“仁”易求难达,易言难行。正如上一节的互乡之童子,有欲仁之心,仁即至矣,但这只是仁的开端,至于体认仁、践行仁,则是终身的志业。

4、孔子在《论语》里给出了一个方法,他总结了交朋友的一个原则:“三益三损。”

5、一种观点认为,这段话是论孝的,不是论观人的,所以“其”应当指“父”。

6、观点二:尊重贤者,态度上就要肃然起敬。

7、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8、(我注)这两节应该是说孔子参加丧礼,因同情失亲的哀痛而不会大吃二喝,因真心哭过,回去就不再唱歌欢喜了,记录孔子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表明他仁爱与悲悯的情怀。

9、(译文1)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10、束脩是薄礼,没有束脩,于理不合,只要于理相合了,就可以教。这也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束脩”是指十五岁以上。

11、惰,一解为语者惰,一解为听者惰。

12、不害人、不贪物,仍是从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是不够。根本还在于寻找“孔颜乐处”。只有“以之为乐”才能真正实现“不以为耻”。

13、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参。

14、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5、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6、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7、“曲高和寡”是人生常态。学道的快乐不是通过发发朋友圈、给别人讲一讲就能得到传递的,必须亲自去实践。对于没有实践就想获得这种快乐的人,我们有什么好愠的呢?

18、也有人说这是社会的进步,不时兴“那一套”了。

19、有一些领域不愿意谈起,也不愿意回答别人,这需要一定的见识,还需要一定的定力。

20、如果父之道正确,则不是三年,而是终身都要践行;如果父之道错误(例如偷窃),孝道也要求跟着偷窃三年吗?

六、论语读书笔记

1、一种说法是:“未若贫而乐”后面有“道”字,也就是说:不是“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

2、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3、一种观点认为,“邪”指“虚”,“无邪”指“无虚”。

4、这种平衡对于人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需要正确看待的。以前在朋友圈看到有些朋友发的书、做的事,觉得浅薄、总想嗤之以鼻。但是ta很可能只是在做一种平衡,ta平时从事的高深思考过多、思维压力过大才会尝试一些他不熟悉领域的一些浅薄、轻松的东西。所以,不要把别人的业余之乐与自己的术业专攻进行比较。

5、可与“君子不器”互参。

6、假如一个人没有达到“仁”的境界,那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足,都谈不上是好的安排。贫穷会困住他,富足也会束缚他的心灵,让他的心灵丧失自由自在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仁”的境界不光是本领,是自由,是道德修养,更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因为它会让你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相信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7、我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说“勇争第一”。其实赛场上不需要考虑什么友谊,只需要按照规则全力竞争,这是比赛的本质所决定的,所谓“友谊第一”是指赛场上的竞争不伤及甚至能够促进赛场下的友谊。

8、“觚”在此句中所指,一种说法是“酒器”,另一种说法是“木简”。但后一种指代出现在秦汉之后,所以孔子本义应为“酒器”。

上一篇上一篇:论语诠解pdf(精选文案13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